中新网杭州9月18日电(见习记者 张骏 实习生 邵晓鹏)“内心光明,永不会黑暗的。”这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被幽禁台湾期间,在一封给其子女的家书中写到的话。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再睹静躺在浙江省图书馆里的数封张学良家书,这位在舆论浪潮中跌宕的军人,借着细琐的生活纪事,流淌出内心的温厚。
“锦书忆旧——中外名人手迹展”正在浙江图书馆一楼展厅展出,该展览上精选近百封中外名人的书信手迹。其中不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活在几代中国人记忆里的响亮名字。
在这众多的书信手迹中,张学良写给其原配妻子于凤至及其子女的书信让人印象深刻。这些书信写于张学良被幽禁台湾期间,时间跨度在1955年-1987年。
83年前的今天,盘踞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入侵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自此开启了侵华战争,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而由其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全国抗战,功罪由此定评。
距离这场促成抗战过程中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西安事变”已有78年。而对于发起这场事变的主人公之一的张学良,多数人的印象仅停留在“少帅”、“功臣”、“民族英雄”等字眼。但对于张学良被囚禁台湾时期的情况,很多人都不甚了了。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1946年10月,他被送到台湾;1990年起,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人身自由。
幽禁台湾期间,张学良记叙了日常生活小事,所展的书信中没有类似于1936年及之前的发生在张学良身上的事关国家民族的大事。按张学良自己的说法,他的政治活动到1936年西安事变止,只有短短的十来年。
而这些细琐的书信也流露出张学良爱国将领背后的,身为丈夫和父亲的温厚,他时常在信中夹送自己的近照,也让妻子和孩子寄送照片给他。
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军政事物繁忙,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其子女先后被送到意大利、英国读书。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子女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直到1940年,才在几番周折之后找到。对于子女的教育,张学良是心怀愧疚的。
“请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这是张学良在另一封落款时间为“六月廿四日”的信中教育子女所引用的诗句。他写到,“要是到了风急天寒之夜,你能够不能够,当得起门、定得住脚?这可要看你骨气如何了……尤其是黑夜茫茫,你得有胆气,还得在黑暗之中,不失迷方向……内心光明,永不会黑暗的。”
骨气和胆气,在张学良研究专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王海晨看来,张学良以身作则。“他的骨气就体现在为了保存国家抗日力量,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他一直把国家放在心里,有胆气,胆量大,始终装着大我,装着国家。”
在给其原配于凤至的书信中,张学良多以感谢和宗教祝福,他写,“在精神上十分快乐而安定,我觉着基督的手触着了我。”
对于张学良是否真的信仰基督教这一点,众说纷纭。王海晨认为,张学良信基督教是为了自保。“张学良身边看管他的人都是蒋家的人,信基督教,一个是自我保护,不谈政治;再一个就是做给蒋家看。”
晚年的张学良一直待在美国夏威夷,直至逝世,不在被软禁半生的台湾,也不曾回到养育他的东北老家。
王海晨说,重感情的张学良想家,有人到夏威夷看望他,问及此事,张学良泪眼婆娑。晚年行动不便的张学良坐在轮椅上,旁人推着他走时,他常说要往海边走,“前面就是大海了。”
“他实际上说的是大海的对面是家乡,他要回家。”王海晨叹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