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粮票,它可是所有票证中与百姓生活最紧密的票证,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经历过那段历史的陈嘉荣向记者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年,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粮票通常情况下分为全国粮票、省级粮票、市级粮票、县级粮票等,其中最为紧俏和抢手的当属全国粮票。全国粮票的通行范围最大,在当时叫做‘满天飞’,只有带上它才敢到外地去。”
陈嘉荣介绍说:“最早的全国粮票发行于1955年,一套5枚,最大的面值为五市斤,最小的为四市两。业内往往称这套粮票为‘开门票’。虽然看上去这套粮票的纸张略显粗糙,设计也较为简单,但由于年代久远、存世量小、具有票证时代的特殊意义,因此非常珍贵,值得收藏。”1955年至1956年发行的全国粮票在收藏界特别吃香,原来每张价格在100元至200元之间,近两年一下子涨了十倍,达到了2000元。除了全国粮票“开门票”外,各地方的粮票“开门票”也值得收藏。
陈嘉荣同时表示:“虽然全国粮票是收藏家热衷的藏品,但天津票证的收藏难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圈子里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想收藏天津票,得穷三代。”
陈嘉荣解释说:“一方面,因为天津在印刷、发行、使用、回收、销毁各环节管理严密,导致市场上的藏品存量极少。有些粮票还没有进入市场流通就被销毁了,不像别的地方,有些外地的粮食局或商业局不但不销毁,还存有档案。另一方面,据考证,天津票证的数量非常大,共有四五万张,其中很多票证在各个区都有自己的版本。比如每个区都有自己的肉票和鸡蛋票,自行车票也分为郊区版和市区版,再加上有的票证流通的时间非常短,所以特别不好收集。”由于收集难度大,天津票证在全国的价值也是遥遥领先。在当年保存下来的天津票证中,一部分票证在收藏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票证进入收藏期后,这部分票证便迅速成为广大票证爱好者追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