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被称为“小人书”。在当年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情况下,小人书是孩子们了解课外天地的重要途径。小人书映射着年代经典,俨然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要找到小人书愈发困难。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洛阳村的王小龙,痴迷小人书30多年,至今收藏了近2000本。
记者 廖培煌 陈小阳 文/图
爱惜小人书 贴上保护薄膜
昨日上午,在洛阳镇洛阳村王小龙家中三楼,记者见到了占满柜子和桌面的书本。走进他的房间,仿佛走进了小人书世界。
近段时间,王小龙忙着为这些年代久远的小人书套上保护薄膜。“时间久了,有些书都发黄、发霉了。”他说,虽然小心保存,有的放在箱子里,有的放在柜子里,但还是有一部分书经不起虫蛀、潮湿空气的侵蚀等。
王小龙和爱好小人书的藏友们沟通后,决定将每本小人书都包装起来,同时做一些防潮防霉防蛀处理。但这个“工程”有些浩大—在他30多年的收藏里,有近2000本的小人书。其中,64开的1400多本,32开的四五百本。这些小人书绝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个别是2000年前后再版的,非常珍贵。
小人书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后来曾出现断层,1971年出版社业务恢复后,连环画重新盛行,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那时候没有电脑绘画、没有3D,全凭手绘,记录了多少大师的创作啊。”王小龙说,他希望把这些小人书留给后代,作为一段记忆珍藏。
小人书大乐趣 常到书店“蹭”书看
王小龙的小人书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的集体记忆。
王小龙生于1976年,他回忆,小时候镇上文化站出租小人书,一本租金一两分钱,而且必须在文化站里看,“到了书店捧起一本就看,一两个小时站着都不动,像"粘"在柜台上一样,直到工作人员催促,才依依不舍地放下。”在文化站租书的地方,他常常“蹭”着多看几本,往往看得津津有味。
上小学后,王小龙用零花钱买到了第一本小人书,爱不释手,反反复复地看了几遍。自此小人书再也没有从生活中离开过。到了小学四五六年级,他已经攒了几个箱子的连环画。青少年时期,王小龙的爱好主要就是收集小人书。
到了中学,王小龙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不过五六元钱,而为了买小人书,他逛遍了书店、书摊,大多数生活费用于买小人书。“经常是把生活费全部用来买小人书了,最后弄得没钱吃饭,找同学借钱。”王小龙记忆深刻的一次是,他身上仅有5元钱,当时有一套《红楼梦》刚推出来,定价4.8元,买了这套书后,剩下2毛钱,连回家的车费都不够。
映射年代经典 高价也舍不得卖
一本小人书就是一段经典的记忆。《陈真》、《霍元甲》、《七剑下天山》、《西游记》、《铁道游击队》……每一本、每一套小人书,从哪里购得,大概花了多少钱,王小龙都如数家珍。
这些小人书折射的则是一个时代的流行趋势。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小人书以样板戏为主要内容,如《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小人书的创作不少跟着电视、电影而来。像电视《西游记》热播的时候,关于《西游记》的小人物就在书店流行。小人书既有四大名著和《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也有现代小说的缩写本,还有当时流行电影的影印本。可以说,小人书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名著的方方面面。从小人书里,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此外,小人书还有外国文学名著和电影的缩写。
小人书的世界丰富多彩,天文地理、传奇故事,应有尽有。“没看世界名著之前,先从小人书里面知道一些内容。”王小龙说,那时候的小人书简直就是文学爱好的启蒙老师。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人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纸质书籍不易保存,不少早期的原版作品毁坏了,王小龙经常上网淘一些缺失的版本,不过,由于出版量少,要找到一本都很不容易。 如今生活方式多样化了,市场上早已难买到连环画,越来越多的“拾梦者”有心地收藏着连环画。“一本都不卖。”王小龙说,有不少人出高价买他的小人书,可这些小人书是他的童年记忆,是他的生活点滴,他舍不得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