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明明通讯员朱燕
谈起收藏,许多人想到的多是邮票、钱币、古董等,可现年41岁的公交公司维修工赵惠平却很特别,喜爱收藏张家口的公交车票。从2008年,赵惠平到公交公司工作,6年间,他想尽各种办法收藏张家口各个时期的公交车票400多张。
“收藏了6年的公交车票,或许投资价值不高,至今也没有遇到有相同爱好的‘票友’,但我就是喜欢,作为一个公交人应该了解公交发展的历史,我收藏的这些车票记录了张家口的公交变迁历史。”赵惠平说。
从烟标到公交车票
一张小小的公交车票根,在别人看来不过是报销的凭证,用完随手也就扔了。然而对于赵惠平来说,这些却是他精心收藏的宝贝。在公交公司会议室,记者见到了赵惠平,瘦高个,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谈起自己的爱好,赵惠平自称打小就喜欢收藏,7岁时便开始收集钱币,经常从爷爷那里拿一两枚铜钱藏起来。初中时,他又开始收藏邮票、粮票。后来,赵惠平渐渐地开始收集烟标,加入张家口烟标协会,到外地参加烟标会,凡是与烟标有关的事他都参与,“通过收藏钱币、粮票、烟标,让我了解很多历史知识,受益匪浅。”赵惠平深有感触。
2008年,赵惠平成了公交公司的一名维修工,刚到公司,他心里暗想:“作为公交人,得了解公交公司的历史。”于是,他便有了收藏公交车票的念头。找人换、自己买、到单位去找……收藏公交车票可费死了劲,公交车票一般都是单位用来报销的凭证,每次找到一些老点儿的公交车票,他需要把粘在报销凭证上的车票用水泡,放在宣纸上吸水,再用两纸夹压在书里让票风干,“遇到纸质差的车票很容易就泡坏了,收藏公交车票可比烟标、邮票难多了!”赵惠平感慨地说。
目前,赵惠平收藏了400多张公交车票,按照年代前后整理收藏在文件夹里。“每次拿出这些公交车票,我都要看上好长时间。”说话间他眼中闪着亮光。
为收藏车票用尽“手段”
翻开其中一页,黄色的“壹角陆分”、橙色的“柒分”、蓝色的“贰分”、黑色的“贰角伍分”等,不同面值长方形的竖版票根映入眼帘。而说起这套面值较完整的公交车票,赵惠平颇为得意地说:“这可是一套文革前的公交车票,为了淘到它我光涿鹿县就跑了两趟,好不容易才淘到的。”而要是平时打听到哪儿有老的公交车票,说好话、厚着脸皮跟人家磨、用自己的票跟人家换,赵惠平几乎是什么招儿都使出来了。
当然也有抹不开面儿的时候,赵惠平拿出了一张贴有十几张公交车票的报销凭证。“这是我去年跑了3趟涿鹿县花了400多元淘到的,我说尽好话、套近乎,可卖家就是不便宜,但我真心喜欢就买下了。”赵惠平表示,虽然这张票入手时间不长,却是他的藏品中比较珍贵的。而为了收集这些小票根,这些年赵惠平已花了不少钱。
赵惠平还给记者展示了两套有特色的票花,“上世纪70年代,张家口才开始推广公交车月票制,当时有6元、2元、1元三种面值,而票花就是粘在月票上的,每月都需要到公交公司更换。”而这几张票花也是赵惠平“最爱”。
希望办一个小型展览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我国处在困难时期,那个时候的公交车票纸质粗糙;天津的公交车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都印有类似的线路图;文革时期,张家口公交车票上印制“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等口号标语;等到了上世纪80年代,张家口公交车实行了分段车票,售票员用红蓝铅在公交车票上划道;1996年,张家口开始实行无人售票,公交车票也第一次出现了横票。可以说,通过看公交车票的变化就能体会到时代的变迁,这也是最让赵惠平痴迷、放不下收藏的地方。
“追溯张家口公交车的发展史发现,早在伪蒙时期张家口便出现了公交车,开通了从大境门至火车站的公交线路,要是能够收藏到那个时期的公交车票可就太好了!希望你们给宣传宣传。”赵惠平挠着头笑着说。
“今年是京张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关键一年,我想把这些公交车票全拿出去免费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张家口的公交发展变迁。”谈及自己收藏的400余张公交车票,赵惠平表示,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场地,他随时都准备着举办一场公交车票展。
■入选理由
赵惠平,一名普通的公交公司维修工,从2008年开始收集公交车票。他希望通过小小的公交车票让更多的人了解张家口的公交发展变迁,从而让人们了解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记者感言
车票是乘客乘车交费的凭证,车票收藏是新兴的收藏项目,车票吸引了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加入。从三年困难时期到文革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每一张小小票根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个故事都承载着张家口公交车一个时代的发展,把这些小片段串联起来就是张家口的公交变迁史,同时也是张家口城市变迁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