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帅”字旗
——湘军旗帜的文化隐喻
这个人,是一团火焰,是一面旗帜。这团火焰,因为他炽烈的燃烧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撑起了大清摇摇欲坠的局面;这个人让毛泽东敬仰,让蒋介石钦慕,这个近代历史上具有非凡魅力的人物就是曾国藩!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面曾国藩“帅”字旗,就是曾国藩带领湘军驰骋疆场、安邦定国的见证。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今湖南双峰(清代属湘乡县)人,28岁中进士。1849年升职为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皇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仕途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
1852年因母亲病故回湘乡老家守孝。这期间,气势正盛的太平军攻入湖南,并于1853年初攻占江宁(今江苏南京)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应对太平军的攻击,湖南地方豪强势力编练乡勇团练的举措方兴未艾,纷纷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
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咸丰皇帝帮办湖南团练的谕旨后,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以钦命帮办湖南团防查匪事务前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发布编练团防的《劝谕捐输告示》。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湖南同乡为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湘军在作战初期,由于缺乏临战经验,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属于典型的鸡蛋碰石头模式,战斗失利的羞愤曾使曾国藩在长沙靖港欲投水自尽,幸亏部下阻拦,将他救上岸。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战争中不断反思、积累经验,战斗力逐渐显示出来,战争与政权的局势很快朝着有利于清政府的方向发展。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水师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三十员在外),有长龙8艘,每艘24人;舢板22只,各14人。每船为一哨,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其后又在统领下增设分统,以便于指挥。湘军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湘军作战,每到一地,必先筑深沟高垒,严密布防,然后再思作战。而且一般都坚守营盘,决少主动出击。甚至进攻之时也尽可能反客为主,让对方采取攻势。湘军“防守反击”战术决定了他们对扎营特别重视,有着详细而严谨的规定。如营垒未建成不得休息、吃饭。每次行军,必以精锐为前卫、后卫,并派兵巡查四周,避免中途受到伏击。
曾国藩建立湘军之时,正是清政府危急存亡之际。湘军的兴起,让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也使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湘军建立前,清朝常备军为绿营。绿营兵为土著世业,将由铨选调补,军饷由户部拨给,兵权握于兵部,归于中央。湘军既兴,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其制正与绿营相反,故兵随将转,兵为将有。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当湘军在实际上取代绿营时,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便代替了国家体制的世兵制度。
湘军将领多为湖南人,一大半是文人带兵,讲究的是柔弱自威。于是,一面近百平方米的“帅”字旗成为从古至今的旗冠,我们可以想象“帅”字旗下的曾国藩以一介文人主帅湘军的凛凛威风。
曾国藩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被时人誉为中兴名臣,并升任总督,官至一品。此外,他对晚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