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之所以唐卡收藏属小众范畴,多因其收藏难度高。特别是老唐卡,是典型的“三高”,即辨别难度高、技术含量高、投资门槛高。相比之下,目前最让唐卡收藏者头疼的就是老唐卡的鉴定。
有分析人士表示,老唐卡存世量少、收藏价值高,但受利益驱使,近年来以新充旧、颜料作假、粗制滥造等现象层出不穷。而鉴别唐卡的手段却相对匮乏,多数情况仍靠眼学。例如,从颜料的渗入度来看,老唐卡可把颜料“吃”进去,而造旧的新唐卡明显可看出颜料浮于表面;老唐卡的摩擦、折痕、剥落、腐蚀都非常自然,整体和谐,而用酸碱等化学物质处理过的新唐卡则明显生硬。目前很多有财力的老唐卡收藏家都会绕过鉴定环节,直接选择传承有序的清宫御制或收藏的老唐卡。至于明代唐卡,出于历史原因,它们大量流入西方博物馆,目前在国内非常少见,这也是造成永乐唐卡价格上亿的主要原因。
杨济铭以自己的经验谈道:“唐卡绘画构图既不同于油画,又有别于国画,它以平面透视为主,讲究线条流畅和颜色的丰富变化,构图严谨,属于工笔重彩画。一件画工精美的唐卡,一般需要花费半年到两年的时间来创作。由于矿物颜料不能混合,所以画师创作时一般是将颜色一层一层往上覆盖的,这样的工作一般需要做二三十遍。而且,唐卡做工复杂,费时费力,制作时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很多环节需要画师一笔呵成,不能修改,若一笔画错,整幅作品就需要重来。之所以要求如此严格,是因为唐卡的内容以各类佛像、佛教故事为主,属于佛教造像的一种形式,它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向佛的献礼。如此神圣的事情,一般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唐卡制作对画师的要求特别高。唐卡画师通常从十岁开始学习佛学知识和唐卡绘制技巧,直到十多年之后才能称其‘初步掌握唐卡的绘画技巧和知识体系’,然而要达到‘心、手、眼合一’的境界仍需不断钻研。”
那么,如何就某一件唐卡进行断代呢?杨济铭表示,“断代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简单说来,还是根据它的绘画风格。比如早期的尼泊尔画派,画面单纯、简练、硬朗,更多的佛像造像是偏印度风格,正襟危坐的感觉;而嘎玛嘎孜画派的唐卡颜色更加淡雅、通透。大家可以通过绘画风格和色彩处理去理解唐卡的画派和年代。”
“还有就是,通过看唐卡的绘画背景进行断代。背景绘制比较单纯的为早期唐卡,背景绘制复杂的一般比较晚,这是最简单、初步的判断方法。因为在清以前,基本上明代、元代的唐卡,其背景中没有任何的风景、鲜花,也没有亭台。越到后期,比如清晚期,背景画得越来越丰富、繁琐,把许多元素都画了进去,所以画面的构成也是一个鉴别方法。”杨济铭继续说道,“第三,通过画布断代。早期画布的幅面很窄,是手工制作的,后期的画布是由机器制作的,幅面较宽。现在市面上的唐卡有一大批是做旧的,做旧和真正包浆,布面的感觉是不同的。做旧布面会通过烟熏火燎等方法处理,整体是浮的,有时候一擦就掉,或是蒙着一层处理后的做作感,这个是可以感受出来的。做旧的布和真正经历过历代岁月的布是两回事,但是现在很多人看不懂,看到脏脏的、黑黑的布,就觉得是老唐卡,有时其实恰恰相反。有一些清代唐卡或者三百多年前的唐卡看着很新,是因为宗教的东西是不允许经常去熏它的,唐卡是很神圣的物品,所以都保存得很好。唐卡的断代和收藏不能看表面现象,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