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0岁的武汉市民闵晏清而言,前天是这个冬日里最寒冷的一天。汉剧大师陈伯华仙逝的消息,让这位做了大师63年粉丝的老人,久久不能平静。
在世居汉口五代的闵家,70岁的闵晏清是不折不扣的“老武汉”。父辈对戏剧的痴迷,让他深受影响。无论是京剧还是汉剧,幼年时还不懂戏中意思的他,总爱随着父亲唱上一段、舞上一曲。
“没有欣赏过大师的表演前,我纯粹是图个热闹。”对闵晏清而言,1952年陈伯华重回舞台的一次演出,无意中将他带进了汉剧这个神奇的殿堂。陈伯华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让老人领略到汉剧独有的韵味。闵晏清接过舅舅的接力棒,开始收集“偶像”陈伯华的各种相关物品。
家族三代
收藏大师物件数百件
昨天上午,武汉晚报记者来到闵晏清的家中,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他63年来有关陈伯华的几百件“记忆”:戏票、演出剧目单、陈伯华的照片、有关陈伯华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陈伯华九十大寿宴会上的菜单。琳琅满目,整齐完好。
所有的收藏中,有两本剪报集格外陈旧,里面集合了从1950年开始,各类报纸上有关陈伯华的新闻报道共83页。纸张陈旧泛黄,稍稍用力就会把它弄破,但这却是闵晏清一家的传家之宝。
两本剪报集的制作者是闵晏清的舅舅。同样是一名汉剧爱好者,也都是陈伯华大师的粉丝。1950年,闵晏清的舅舅开始在一家大型企业的工会任干事,他利用每天能够回收废弃报纸的机会,做成剪报集,并在每张报纸下面标明日期、页码,方便查阅,这一做就是整整16年。
“舅舅走后,就把剪报集当成传家宝送给我。”闵晏清也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添砖加瓦”,一直持续到现在。
闵晏清的眼睛不是太好,他便拜托女儿利用业余时间帮忙。如果是需要在电脑上打印整理的东西,都由他“坐镇指挥”,女儿来操作。闵晏清将许多珍贵的报纸复印出来装在文件夹子里面,供亲朋好友观赏翻阅。
京剧汉剧
剪报让“时空重合”
2005年11月,汉剧大师陈伯华跨界收京剧青衣王蓉蓉为徒。闵晏清至今还珍藏着那天出版的《武汉晚报》。“很遗憾,我没有亲自看到收徒仪式的举行。”闵晏清说。
4年前,闵晏清闲逛收藏品市场时偶然看见一小打民国时期的旧报纸,上前一翻,发现里面竟有“戏世界”,于是不问价钱将近60张旧报纸悉数搬回。
整理时,闵晏清发现一张1934年的旧报纸,上面刊登了一则“陈伯华拜京剧大师学戏”的新闻。陈伯华在1952年汉剧《宇宙锋》获奖后接受采访时提到,她曾学过一段时间的京剧。1934年旧报纸上的这则新闻正巧成了证实事实的史料。
“时空交错,大师在成名后还向京剧学习,最后又将自己所学传给京剧。”闵晏清说,这是完满。
平易近人
大师与戏迷成为朋友
2005年11月,在为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的戏剧汇演中,闵晏清通过好友孟保安的牵线,有机会到同济医院看望陈伯华。他与陈伯华聊天,谈及自己母亲常看大师表演时,陈伯华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观众,这让闵晏清兴奋不已。
2009年,陈伯华九十大寿,闵晏清和孟保安一起送给陈伯华一张唱片:1931年长城唱片公司出品的《四五花洞》,这张唱片是梅兰芳、尚小云、苟慧生、程砚秋四大名家唯一一次合录的唱片,很是稀罕。
闵晏清原先想将这张唱片送给《汉剧大师陈伯华评传》的作者孟保安,因为收集唱片是孟保安的爱好。但孟保安说这么珍贵的唱片只有大师才配拥有,而两人心中的大师就是陈伯华。他们俩跑了好几家装裱店,并刻上唱片说明和对陈伯华的祝福。
“大师仙逝,但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值得我一辈子去珍藏记忆。”闵晏清说。
文/见习记者姚传龙 实习生陈倩茹 图/记者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