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年画历史近200年,现馆藏木刻年画板近300块
羊年春节即将到来,扬州博物馆特别引进的“多彩的生活——南京博物院藏木刻年画展”,将于今天上午在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正式展出。100余件各具特色的年画精品,让市民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南博百余件年画精品
今起在扬州博物馆展出
为了丰富市民的春节文化生活,扬州博物馆特别引进了“多彩的生活——南京博物院藏木刻年画展”,并于今天正式与市民见面。
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贴年画不仅是节日风俗活动,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我国的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多以夸张手法表现喜庆欢乐的主题,形式变化多样,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年画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也表达了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祈求。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数千件年画,内容广泛,各类武将门神、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光景色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据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来扬州展出的是百余件年画精品。
年画展览分为四大主题
配以代表性年画和相关知识
据悉,该展览分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风俗节庆、戏文人物等四个部分,并分别配以代表性的年画和相关的知识。
祈福迎祥是年画的基本题材,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多采用大红大黄等鲜艳火爆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祈福迎祥的主题。
其实,年画产生的年代久远,最早出现的是“门画”,也叫“门神画”,是由古人“驱凶避邪”的祈年活动演变而来的。因为古人对大自然不太认识,鬼神之说十分流行,把一切坏事和怪事都当作鬼魂作祟。门神最早的作用是为了驱鬼避邪,后来又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常见的有《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人们以古人姜尚(太公)作为镇慑鬼神的最高总管。只见,《姜太公》中姜太公骑着瑞兽,一手高举太极镜,一手持着杏黄旗与打神鞭,面带微笑而至,画面四周以寿字相围。在新年或祝寿时张贴,旧俗认为可以消除灾难,迎来喜庆吉祥。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兴起,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愿望。年画不仅于岁末腊月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和城镇街巷,就是在平时的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如嫁女聚亲、生子弥月、入学读书、考试中举、升官授职、拜师收徒、酬师谢神、养蚕获利、捕鱼丰收、出猎平安、搬家迁居、谢医挂匾、祭天酬神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点缀其盛,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晚清以后还出现了时事、风俗和幽默年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
此外,戏曲题材也在年画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形式类似于连环画、组画或者文学插图。它兴起于晚清,举凡著名的戏曲故事,都会在年画中有所反映,如《群英会》、《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宝莲灯》等,这种形式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清末民初,改良思潮迭起,年画中出现了许多新题材。文物专家举例说,新绘十稀奇就是改良年画中的一种,其中没有多少特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讽劝目的,只是为了有趣,而让读者感到轻松而己。
扬州年画历史近200年
现馆藏木刻年画板近300块
那么,扬州的年画又有何特色呢?文物专家沈惠兰曾进行过研究,发现明末清初,我国的木刻年画虽以天津的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最为有名,但扬州的木刻年画在中国木刻年画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扬州地域条件的优越,而且靠近苏州桃花坞、南京十竹斋,因此发展十分迅速,很快就形成了扬州年画生产中心,销区广大,市场十分繁荣,其前后持续了近200年之久,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沈惠兰认为,扬州的木刻年画起初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大同小异。相传,扬州最初的年画稿都是从苏州买过来后翻刻印刷销售的,后来,扬州刻工从中吸收他人所长,自己创新设计,雕刻印刷销售,并与苏州相互交流,一度还出现了双方一有好的画稿就相互模仿翻刻,因而两地有很多画稿大同小异,如《和气致祥》、《百子图》、《端阳喜庆》等。如今,藏于扬州博物馆的木刻年画板有近300块,百十个品种,有的板上还刻有铺坊的名号,所雕刻的画面均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浓郁的文人书画味。
此外,由于扬州的木刻年画,其销售的对象多为扬州市民及周边地区的农民,因此题材相当广泛,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到戏剧小说、世俗生活等等,几乎无所不涉,而且扬州木刻年画中的人物造型夸张、独具特色。扬州木刻年画的色彩比较明快艳丽,以黄、红、青、蓝、紫、绿为主,特别能将红和绿两色分为深浅多种,既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又增加了层次感,更能起到画面的统调作用,画面喜庆热烈,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