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图书馆出了一“新招”——为了保护古籍,将古籍阅览的门槛设置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读者方可阅览。殊不知,这样的规定不仅无益于古籍保护,对古籍的有效利用也是一次伤害。
众所周知,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它的珍贵可想而知。作为保护古籍的图书馆,生 怕古籍文献受到损坏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其良苦用心也可以理解。但在现实中,有些图书馆借保护古籍之名,不是将所藏古籍束之高阁,就是限制读者阅览。要知 道,古籍保护固然重要,但是利用与传承同样不可轻视。如果只藏不用,古籍将会失去其作为书的基本属性,成为摆设。图书馆是用来为读者服务的机构,如果不能 最大限度地将藏书使用权放给读者,那么它也不过是一座藏书楼而已。
首都图书馆通过限制读者的学历和职称来限制阅览的做法与图书馆的主要功用有些背道而驰。诚然,古籍由于年代久远,需要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保存,而且有的古籍不适合多次使用阅览。但这不意味着限制读者就可以解决古籍易毁坏的问题,为古籍阅览设置门槛的做法并不妥当。
古籍需要保护,也需要有效利用,但图书馆大可想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通过增加古籍的公开影印,进行点校、整理、出版,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增加古籍微缩胶片数量等,都可以达到古籍有效利用的目的,又可以很好地保护它。
其实,古籍数字化工程早已启动,只不过由于技术等多种限制,要想将全部古籍进行数字化目前还很难达到。不仅如此,由于古籍数字化产品受众面很窄、需求量 很小,要真正做好古籍数字化工作,必须投入高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这正是各大图书馆没有更好地开展古籍数字化工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