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生活》:“在领导企业之余,长期坚持小说及基本创作,其作品深得读者和观众喜爱,为当今国内版本最多的小说家。近年更倾其所有收集、保存、养护、传播中华木作,恪尽文化之责。”
这是2009年您获得“中华文化人物”时文促会给您的颁奖词。其中特别提到您对“ 中华木作”方面的贡献。我想知道的是,作为“中华文化人物”的获奖者,您对中华文化怎么看?您能不能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特征?
海岩:中华,而非中国或中国全称,说明这不是一个政治概念或国家概念,而是历史的概念和华人、华夏民族的概念。因此说中华文化,就是全世界所有华人所延续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很多方面内容,中华文化也是如此。文学、艺术、经济等等,都是前人传承下来、我们也要传承下去的物质和思想的遗产。文化是一个血脉系统之下的文化概念,是各种认同感的总和。
从身边来说,生活方式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品味、情趣、审美等,也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我不是专门的学者,不能严谨地对中华文化的特征做出表述。以我比较熟悉的木作为例,比如中式家具特有的榫卯结构。我认为,既然叫中华文化,说明她是跟西方文化、其他文化对比而言的。
对比包括两方面,一是地缘因素。孕育中华文化的这块地方,四季分明,干湿往复,人们很早就懂得尊重和顺应自然。二是人文因素。农耕文化不具备侵略性,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得好好的,没必要到你那儿去,更别说我去侵略你。
因为固守在一个地方,所以强调彼此之间的包容与和谐。奉行的原则是中庸,不走极端。中华文化中有阴阳之说,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榫卯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可伸缩、可拆卸、可滑动,这不仅是结构,也是文化的折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和谐的美,互相尊重的美。
《中式生活》:我了解到,包括北京昆仑饭店、亚洲大酒店以及北京黄花梨博物馆在内,大都出自您的设计。其中传统文化的部分特别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请您谈一谈,在这些作品中,您是怎样来表现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内涵的?
海岩:喜欢中式的东西是天然的,因为就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同时,不仅是身边的、熟悉的东西,南北方,不同区域的东西我也喜欢。此外,其他的比如国外的东西,我也喜欢。但这些,都不像喜欢中式那样感觉很“复杂”。
我搞设计算是“无师自通”,这不是说我有多高的天分。首先是我长期在酒店工作,设计是出于工作需要。另外就是兴趣和坚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出版过《海岩室内设计》,之后一直都在做。2012年,我获得了“中国设计艺术家”称号——这是中国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协会对某一国家设计师颁发的最高奖项。
中式家具制作讲究形、艺、材,我要再加上一个“境”。美不是独立的,也不是把一堆美的东西拼凑起来就会变得更美。美是复杂的构成,需要很多部分和谐有机地组成一体,其中也包括环境。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家具与环境的协调与配合。甚至可以说,一个设计作品的美,最终要跟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完整表达。对观者来说,他看到的就不仅是某个作品,而是作品和环境完美融合之后产生的新的审美感受。审美不需要理由,感动他就成。
《中式生活》:您曾因《玉观音》而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我好奇的是它的名字——它使人联想到中华玉文化。请问,您为什么要给作品取这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否跟中华传统文化乃至玉文化有关联?
海岩: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中国人,或说中华文化的观念中非常看重物质的天然属性,玉因其冰清亮洁,是中国人眼中的高尚的物质。
中华文化的一大特性是包容性和消化能力。比如观音形象。在印度,她本来是男性或中性形象,到中国后逐渐演变为女性形象。观音是慈悲菩萨,慈,就是给你快乐,悲,就是拔除你的痛苦——因此也可以说是母性的形象。
器物类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就像玉可以表现人格,翠可以表现品格。把玉和观音两种器物结合在一起,是为了映射作品中人性的洁净、善良和美好。
《中式生活》:黄花梨博物馆年内开业,当初您为什么要专门收藏这个品种?
海岩:收藏和欣赏的区别在于,收藏需要打理,需要各种付出,不仅是金钱。
最初是陪着朋友买东西,买的多、看得多了自己也动了收藏的念头。当时资金有限,就给自己定个规矩:范围窄一点、内容专一点。比如家具,我只收古典家具,只收黄花梨家具。
另一个原因是保护性收藏。有统计说,目前存世的古典黄花梨家具不过两万件,其中70%在国外。而最后的一批野生黄花梨木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被砍伐殆尽。后来虽然有人工种植的苗木,但黄花梨的心材非百年以上不能成形,现有的苗木即使成为制作家具的材质,也是几百年之后的事情了。所以才要做抢救性收藏。
前几天看个笑话,有人说,把黄花梨苗木中的芯材拼接起来做成家具,那不也叫黄花梨家具吗?这就好比说,你到钻石加工车间,把地上的碎渣捡起来,粘成一个最大体积和重量的钻石,但那能叫钻石吗?什么是收藏?藏品不外乎四个要件:美丽、稀有、耐久、纯粹,缺一不可。(渔火_文 朱方刚_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