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严天秀
推开今日昆明老街的古宅院门,雕梁画栋间,行家里手一眼就能看出其中工艺出自何地匠人之手。细辨之下,剑川、通海匠艺在昆明老街里的频复现身,让人不禁想要探寻,两地工匠昔赴省府起房建宅,所携必是独领风骚之技艺,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今日遗存的状况如何?是否可为昆明老街的保护性修缮提供血脉肌理之佐?一场有关云南古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探索的寻根之旅缘此展开。
5月,昆明老街寻根小组一行先后赴通海、剑川,踏村访野,在拜访当地知名匠人的同时,亦有幸得以亲近不少昔日大匠的遗世名作。高应美、圆明寺石狮、沙溪欧阳大院、剑川明清古宅……行得越深,越叹服于昔日古建中留存的点滴匠心,也可喜地走进现代木雕匠人的生活,了解技艺传承、品牌运作、生活状况、创作等方面内容,拟小窥当今掌握木雕技艺匠人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两个木雕技艺渊源深厚地域的寻访发现,通海在木雕方面,继高应美(师承剑川匠人,镂空格子门有“通海国宝”之誉)这样一位风华盖目、超前绝后的大师后,木雕技艺的承袭出现了明显阻滞,再达大师艺术造诣自是极难,木雕技艺传承的普遍性应也受到影响,当地未有形成具备一定集聚度、专业度、商业化的木雕产业村或企业。木结构古建修筑方面,通海出品在省内仍是享有美誉,当地木匠也纷纷组建了企业到昆明、曲靖等地接工程,“通海与别的地方不一样,谁的工程多了就相互去帮忙,不太分彼此。”当地匠人说,通海木匠们自发形成了类似行业协会的联盟,相互通传生意信息也会相互帮忙。
剑川木雕历史悠久,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明朝,全盛于清朝。云南有句俗语“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由此可见,剑川木匠在云南已是久负盛名,并将木雕技艺、木构建筑技艺带到所往之处。
相较通海木雕技艺不成产业的状况,剑川木雕产业近些年来已形成以集团企业为首的向外辐射带动走向更大的市场。2011年,全县木器木雕产值达4.2亿元,目前,木器木雕已发展衍生出2000多个品种的产品系列,形成集艺术观赏、珍藏、实用价值为一体的民族工业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木雕企业达11家,个体经营户达1500多户,从业人员3556人。
村里起新房的都是木雕手艺户
清乾隆年间张泓《滇南新语》中写道,“盖剑川土跷瘠,食众生寡,民居世业木工。滇之七十余州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可见,剑川木工匠人的技艺早在清代已四处闻名,现存的昆明华亭寺、筇竹寺、圆通寺、建水文庙、保山玉皇阁等大部分佛寺建筑设计、木石雕凿均出自剑川匠人手笔。
如今的剑川,“土跷瘠,食众生寡”的状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当地从事木雕的收入仍是下田劳作所得远不可比拟的。剑川县甸南镇回龙村委会前江边,为木雕作品设计图样的杨寿明师傅刚搬进新盖的三层楼房3个月,同村里,多数人家还住着久前的老房子,杨寿明家的新房共约300平方米,保留了照壁、小院的传统民居布局,家里太阳能、淋浴卫生间、家庭影院等一应俱全,算是村里较舒服的新房。“村里还有5、6户人家盖了像这样的新楼房,基本都是靠干木雕手艺盖起来的。”杨寿明介绍,目前家里种了3亩烤烟,1亩稻子,山地上种了些玉米,喂着一头过年猪,“稻子、玉米、猪都是自家人吃的,只有烤烟交上去挣点钱,每亩一年毛收入6000块左右。”杨寿明说,家里的田地靠妻子管,算是家里的副业,主要收入是靠自己设计、绘制图样。“每幅图样的收费取决于画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平均下来,我的画样每平方米大概能收三、四百元。”根据剑川木雕产业发展的需求,杨寿明目前一年所绘制的图样在一万张左右,其中收入远远超过下地劳作,扛起整个家庭开支。
“家里5亩地种上些玉米、水稻、小麦、蚕豆,都是妻子一个人忙,一年到头能挣一、两万元。”甸南镇发达村罗四林家,他和两个儿子都是木雕师傅,一年可净挣7、8万元,大儿子罗宗永还在公路边开起了木雕店招揽生意,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将店开到昆明。
近年来,以木雕技艺为核心形成的大、小企业为地方吸引、培养了大量木雕人才,形成甸南、狮河、朱柳、金华一带农村家庭式木雕产业地,产品远销至欧洲、美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地亦有“剑川木雕看狮河”说法。
手工、机雕之辨
如今走入剑川木雕作坊,不少作坊都能听见机器加工的声音,循声而去,是木雕机器正按照电脑录入的图样进行雕刻。木雕品商店里,机雕、手工雕的产品都陈列在一起出售,机雕产品的售价约略是手工雕作品的1/5至1/4。
细辨之下,手工雕刻的作品层次分明、深浅有致,工人们可在所需的元素主题的平面图样上进行立体图案的个人创作;而机雕则只是根据图样千篇一律的复刻,笔触缺乏生气更谈不上灵动。
而机雕与手工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机雕做不了浮雕、透雕,而这些手法恰恰是剑川木雕扬名远近的灵魂所在。在剑川木雕格子门的制作中,其透雕工艺至少可表现三层不同深浅的立体图案,有巧匠甚至可雕刻出五个层次,至为精美。以一副“喜上眉梢”的木雕格子门为例,手工雕刻雕出的梅花能够表现一朵叠一朵的前后层次,可以惟妙惟肖地刻画梅树盘根错节、蜿蜒反复的枝干,可以雕出细若笔杆且立体的梅树枝丫,可以雕出活灵活现、神情生动的喜鹊,其爪间、身后、脑后的位置都进行了镂空雕刻处理,活脱脱一只圆润饱满的喜鹊立于层次繁复的梅稍,实属精美巧妙。以做木雕30多年的白族李永康的话来说,“纯手工的木雕才是我们剑川人原汁原味的,机雕的作品总感觉少了点感情。”
当然,机雕并非一无是处,机雕的出现,丰富了剑川木雕产品链上不同价位的选择可能。同时,机雕产品耗时较短,对一些要求批量供应,又不对立体花样有较高要求的需方,如酒吧、食肆等大众商业场所的门窗,机雕作品完全能够满足其应用。
不过,机雕与手工雕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拉锯,虽不是立此废彼的关系,但机雕工艺相比手工雕耗时短、出产效率高、省力、可无人值守等特点使得从事雕刻不那么辛苦、劳累,这是否更容易吸引年轻一代从事呢?显然,这除了靠市场售价、审美价值因素来调节、影响外,重视传承传统精粹的观念也是必不可少,毕竟,手工雕刻中的匠心韵味是机雕远不可比拟的。
品牌意识初萌待行更远
近年来,剑川木雕产业从业人员已近2万人,年产值3.5亿元,产业化程度持续提高。而在产业之路上,要想做大做强做远的话,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品牌建设的课题。1996年,剑川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其木雕家具,建筑雕饰,花鸟人物、山水、佛像、壁画等数百种工艺品蜚声海外,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京、西安皇家园林建筑,昆明、大理、丽江、建水著名古建筑,皆出自剑川木雕艺人之手。
剑川木雕作为地域性名牌,其知名度、美誉度已毋庸置疑,但在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当地木雕户百花竞妍自是活力充沛,但家庭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却也不免在产品质量标准、管理流程、渠道推广、成本管控、宣传、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目前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的经济环境下,剑川木雕的背后亟待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聚合力、影响力和专业程度的产业品牌的崛起,以促进当地传统技艺产业化的增值、延续,带动当地企业共同发展。
可喜的是,当地已经出现了如剑川县华艺木雕有限公司、剑川狮河木雕工艺品厂等一批木雕企业,它们既大有渊源,又结合时代发展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初具规模、拥有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品牌建设的产业龙头。不过,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这仍有赖剑川木雕企业在此课题上持续的坚持与发展,走得更远。
今之生活元素少有运用
木雕工艺中,所择用的主题素材大多象征不同的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如今,这类题材仍被广泛使用。以剑川格子门为例,其六扇为一堂,寓福禄之意,每扇格子门由天头、上幅、玉腰、下裙、地脚五部分组成,取意“五福齐全”,此外,各个部分不同的尺寸都包含着不同的美好寓意。
格子门作为集中体现剑川木雕工艺成就的代表,所选择的雕刻图案也大有讲究,分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和几何图案四类。其中,人物类主要以神话传说、财神送宝、八仙庆寿、二十四孝等为题材,均寄托一定寓意;动物类则与吉祥寓意联系更紧,例如喜鹊登梅、白鹤盘松、鱼跃龙门、双凤朝阳、麒麟送子等;植物类题材的应用多以花草为主,如牡丹、莲花、香草、松、竹、石榴、佛手,多取吉祥、高雅之意;各种字体组合的福、禄、寿、喜、人字纹、万字文等文字几何图案也是广泛应用的题材。
此次剑川之行中也发现,以上图案题材今雕刻、在售的以动物、植物两大题材应用最多。人物木雕兴许是因其神情、体态较难掌握的缘故,能雕者少,有当地工匠介绍,在剑川甸南镇,善雕人物的工匠仅3人,但能雕刻植物、动物的工匠则不下百人。
与其他古建技艺一样,木雕的传承此前靠的是人教人、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技艺的传承固然重要,不过每个时代匠人不同的创新也是技艺文化中不可缺乏的活力要素,先辈们运用不同的故事、动植物、文字来表达吉祥寓意,其中图案的演变印证的恰是时代、文化的创新与更迭,虽无声,却有力。
而此行中屡屡问及工匠们对雕刻创作是否会融入自己的想法、创新时,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甲方需要什么题材就做什么”,“会根据之前的图纸或书上图案描绘”。匠人们今天的传承,应不仅在于对此前技艺精粹的完整吸纳,更在于在先辈技艺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融入当今生活元素。即使在面对一定的市场制约的情况,创新之源不应截断,创新始终是推动艺术臻于至美的核心动力,亦唯有创新,才能为这些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灵魂,焕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