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桂湖
藏家名片>>>
罗伯特·伯顿,美国灵修社区“友朋会”创始人,著名艺术品收藏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家具收藏,1990年在美国加州创建世界上第一家专门收藏中国家具的博物馆——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王世襄先生称赞其藏品“世罕其匹”,博物馆占了几个“世界第一”。
107件家具的拍卖传奇
1996年9月19日,在位于纽约的佳士得总部大厅里,一场盛大的中国古典家具的专场拍卖正在举行。107件美轮美奂的中国古典家具被放置在异国他乡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为来自全世界的300多位古董艺术业界、博物馆人员以及藏家所观摩和竞拍。结果,107件家具无一遗漏,全部易主,且皆以高于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总额达1120余万美元,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单场拍卖的最高纪录。
这次拍卖也是全球首次的明式家具的专场拍卖,拍品数量之多和成交额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佳士得公司向来有灵敏的市场嗅觉,他们把这批家具做成精装目录广寄全球客户,包括从未涉足中国艺术的其它领域收藏家和富豪买家,又聘请室内设计师以明式家具装饰生活空间,在国际时尚家居杂志上大做文章,推介这场拍卖。因此,这场拍卖不但全球艺术传媒大篇幅报道,连《纽约时报》、英国的《金融时报》、《亚洲华尔街日报》等大众读物亦广泛刊发,更促成了其影响之深广。
这场拍卖是整个拍卖市场和艺术品投资界的一个传奇,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拍卖的主角——107件中国古典家具,在被搬进纽约佳士得的总部大厅之前,一直静静置身于美国加州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中。
而这107件中国明式家具,身世漂泊,几经周折而辗转于海外的“新家”,背后更有着许多引人深思的传奇故事。
卖掉瓷器,卖掉名画,收藏家具
故事要从一个叫罗伯特·伯顿的美国收藏家说起。他原是一名学校教师,后来在北加州的奥瑞冈创立了一个灵修团体——友朋会。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古典家具收藏家柯惕思先生,当时正是这个友朋会的成员,并负责担任这个团体所属的木工房的总监。据柯惕思说,友朋会的目标是“透过一个心理学发展的系统,针对个别部分加强灵修的提升”,而友朋会的基本信条则是“把精致带到当下”。
罗伯特·伯顿先生醉心于艺术品的收藏。他先是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十八世纪的瓷器,接着又收集了许多银器。后来他又把这些都卖掉,目光转向古代艺术大师的画作。他收购了包括Terborch的《马厩景象》(现存于J•Paul Getty M博物馆)以及Elisabeth Vigee-Lebrun在1792年所画的Kaganek女伯爵肖像在内的许多世界名画。可是不久以后,他又把这些画都统统卖掉,而原因正是为了腾出资金来收购中国家具。
方向转变是源于友朋会一心要重构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友朋会位于加州的总部的建筑和装饰,就是以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的风格为模板。为了配合文艺复兴时期室内装饰的风格,罗伯特·伯顿奔赴巴黎,寻找十八世纪法国商人委托中国制造的瓷器(18世纪的法国受路易十四与康熙交往的影响曾大刮“中国风”)。
1987年的某日,伯顿照例走进了巴黎的一家商店,然而这一次,他的视线却不由自主地被一对紫檀木明式官帽椅所吸引。明式家具身上超逸俊雅的灵性之美令深谙艺术价值的伯顿惊喜莫名、深深陶醉,而浸淫艺术品收藏多年的他,更是深知其将来的市场空间,仿佛“撞见一潭清新的活泉”,于是,他立即将这对官帽椅买下并运回了加州总部。从此他的收藏方向就完全转变,变卖了全部原有的藏品,把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对明式家具的收藏当中。
也是无巧不成书,彼时正是王世襄先生1985年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在海外掀起热潮之时。该书是王世襄先生一生研究的心血,书中精选了162件明式家具珍品的照片,对明式家具的用料、源流以及艺术之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做了精详的解析。这本书引起了欧美热衷中国文化的学术界和收藏家们的广泛关注,从1985年到1988年的3年之间,《明式家具珍赏》就相继有台湾中文版以及英、美、泰等国不同出版社的英文本、法文本、德文本等九个版本问世,“明式家具”一词成为海外藏家们的口头热词。
一群外国人“几近天真”地踏进明式家具收藏大门
遇上中国古典家具,对罗伯特·伯顿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和友朋会成员的这些“家具门外汉”们是“几近天真”甚至“莽撞”地,一脚踏进了明式家具收藏的新领域。
“当时我们真是和时间赛跑,”伯顿说,“因为这个收藏中国黄金时期的家具的黄金时刻稍纵即逝。”
确实,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大陆的国人温饱尚未解决,完全不知收藏与拍卖为何物,被外国人视为珍宝的明式家具,还远未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罗伯特·伯顿和他的团队恰逢其时,确实也自然地正是“和时间赛跑”。他们极具高效地搜寻明式家具,足迹遍及巴黎、伦敦、香港以及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据说光差旅费一年就花掉了130万美元左右,可见其工作之热情和不计成本。至1990年初,他们就成功收集到70余件精美的明式家具,并在加州友朋会总部所在地的一个风景秀丽的人工湖畔建成了一座“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伯顿形容其收藏是百科全书式的,举凡椅凳、桌案、床榻、柜格以及杂物如官皮箱、提盒、面盆架等都在其搜求之列。而伯顿先生自己,则更是“睡卧罗汉床,日用黄花梨画案”,至少在形式上过足了中国传统名士精品生活的瘾。至1994年,罗伯特·伯顿的团队共把百余件中国明式家具安置在这座“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中。而正是这些家具,在时隔两年之后,就登上了佳士得的拍场,缔造了本文开篇所讲的那个“拍场上的传奇”。
王世襄的热诚和遗憾
伯顿和他的团队在开始明式家具收藏之初就曾专门去北京拜访过王世襄先生,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们更几乎每隔一两周就会派人把家具的照片送请王世襄做鉴定和考评,王世襄则对每一件家具都逐一鉴定并细写了文字说明。这些照片和文字说明后来又汇集成英文版的图录《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珍品》,而中文版的则成为王世襄先生编著的《明式家具萃珍》一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王世襄写道:“在这里敬告各位读者,我为这本书每件家具写的说明,差不多是和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收藏同步进行的。建馆之初,我已被邀参加日后图录的编写。馆中每增添一件家具,即寄我照片,要我写下对它的看法。为了了解实物,我曾三度赴加州在博物馆小住,观察每一件藏品。”
1990年“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成立之时,王世襄先生也应邀赴美帮助选址,并提议把那个人工湖命名为“鲁班湖”,而博物馆的成立也是由王世襄先生亲写匾额并揭其幕。
大概是罗伯特·伯顿一众人等对明式家具的热诚打动了热诚的学者王世襄。当时“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和展览,同时还办有馆刊,对明式家具做认真的学术上的研究并刊发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这份馆刊名为《中国古典家具学会季刊》,彩色精装,是该博物馆的一项创举。伯顿要求该刊物要“像禅椅一样简明、沉思、不花俏”。王世襄先生前后三次应邀造访该博物馆,并对这些外国人高效的工作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赞许有加。他曾在文章中称赞这个博物馆:“仅仅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已占了几个世界第一”。
可以说,“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自其发起之日开始,从藏品的收集到正式成立和运营,都与王世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1994年,才成立4年左右的这座博物馆就在罗伯特·伯顿本人的授意下闭馆,改头换面,又转而收集法国装饰艺术。馆刊停刊,馆中的明式家具藏品先是在纽约太平洋历史博物馆举办展览,而后几经周折,又成为纽约佳士得拍场上的拍品,从此流散天下。
王世襄为此也充满遗憾和唏嘘。对于这一段参与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整个历程和态度,王世襄在《明式家具萃珍》的前言中,有着其清晰的说明:
“读者可能想不到该馆将上百件精美的明式家具收集到一起只用了六七年的时间(约1987~1994年)。这六七年对收藏者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约从1986年起,人数众多、大大小小的倒爷们到全国各地搜寻明式家具,真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该馆在短时间内能有如此丰硕成果,是因它适逢其会和认真选购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其历时短暂而低估其重要性。因为这一批珍贵家具已称得上世罕其匹。我相信今后即使有人舍得花费更多的资财和时间,也难再建成这样一个收藏。五十年前我曾为古代家具的惨遭毁坏而落泪,近年又为被盗运一空,国内将绝迹而悲伤。拙作的问世,竟导致这样的后果,实非初料所及,只能是我徒唤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