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人间4月,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华山居民区内,一位长期独居的孤老张老太溘然长逝,留下一张没有人知道的遗嘱。与此同时,愚园路上的岐山居民区中,一群行色匆匆的人终于松了一口气,签下了一间“普通民居”的长期租赁合同。
遗嘱欲向居委会捐赠身后留下的12件价格不菲的老家具,合同签下的是钱学森昔日长住的老房子。这两件事原本毫不相干,却因为机缘巧合,更因为一个个心怀感恩、诚信的“好人”而最终走到了一起。记者日前从江苏路街道获悉,钱学森故居目前正在紧张修缮中,待竣工之日,张老太捐赠的老红木家具将进驻其中,陪老房子共同谱写一段佳话。
本报记者 丁烨
红木家具捐赠
私立“遗嘱”欲捐老家具
独居老人遗愿由外甥完成
暑热难挡的午后,一走进华山路复兴西路区域,一大片梧桐树荫的丝丝凉意,沁人心脾。丁香大楼就在这一段的华山路上,尽管如今它看上去已历经风霜,无法与附近的新建高端商品房媲美,然而,居住在这一带的老居民都知道,它曾是上海第一高层居民楼。
距离张公贤老太太过世已有月余。她居住的屋子,如今空空荡荡,唯留窗外的浓密绿影。华山居委会书记叶华告诉记者,老太今年已有91岁,丈夫早亡,膝下无子,小辈中只有一个外甥、一个侄女。今年4月中旬过世之前,张老太太已在这套房子里住了四十多年,这期间还险些被“别人”赶出家门。
“我们根本不知道老太会有东西捐给我们,但是看到遗嘱后,我们分析可能是因为我们曾帮助过她,她一直记在心里吧。”
据介绍,老太太近些年来行动日益不便,腿部有溃烂,同时还有心脏病,但生性好强的她不愿请人服侍,更不愿住进养老院,因此一应生活起居,除了家住浦东的外甥等人前来照顾,全靠周边邻居与居委会干部们。
“我们整个小区都知道老太是孤老,那么多年来,她已经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老居民们都是谁有空谁就去看望她,过年过节更加不用说了。春节时她家冰箱里总是塞满食物、邻居们都会请她吃年夜饭,尤其是老太的隔壁邻居,甚至自费在老太家装了个电铃,让老太一有问题就按铃,并且真的都是随叫随到的。”叶华说,近一年来,老太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坐在马桶上站不起来。但其身形沉重,身材肥胖,隔壁已上了年纪的邻居吴阿姨无力再搬动她,遂常常会来求助居委会。
“4月12日当天,他外甥突然来居委会说老太过世了,说他进门的时候发现人已经去了。”当天110、120过来,一阵忙碌。但令叶华与居委会干部们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后,老太外甥张先生又来到居委会,这次却拿来了一张没有任何公章的“遗嘱”,“说是要完成他姨妈的遗愿,把房子里的老家具捐赠给我们,我们一听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份完全没有法律效应的‘遗嘱’,如果他不照做,没有任何约束力可以强制要求他这么做。如果张先生愿意,他们家完全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些红木家具‘继承’下来。”
名人故居回收
钱学森故居用作民居
街道动脑筋想回收保护
正当张老太的外甥张先生在忙着处理老太的身后事时,江苏路街道的另一路人马却刚刚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在老洋房林立的辖区内,他们在数月前开始盘算着一件大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件大事直到今天才有了进展。这一天,他们终于与房东签下了永久租赁协议,将111号底楼的一间面积较大的屋子长久租赁了下来。
“岐山村小区111号底楼以前是钱学森家的房子,文革之后就慢慢被分割开来。从开始关注,到最后租下其中的一间,过程极其不易。”江苏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徐洁告诉记者。
事实上,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小区本身就是一条名人弄堂。居住过的名人远远不止钱学森,还有杜重远、施蛰存、祝希娟等,弄内环境清幽、均是清一色风格雅致的老洋房。由于地处黄金地段、且比邻地铁站,1032弄一直是该区域租赁市场中较受欢迎的地块。
自从知道钱家的房子如今一直出租着,街道便动起了脑筋想把房子“收”回来好好保护,长远期目标则是视条件许可,将钱学森故居对公众开放。徐洁指着叶永烈[微博]所作的《钱学森》一书中收录的几幅老照片,“钱先生坐着的这个位置就在窗口,这个窗户的形状构造跟今天的几乎一模一样。”同时,在另一幅1955年钱学森一家与父亲钱均夫一同的合照中,人像身后的房屋构造、背景也显然是111号底楼的房子。
“但是要收回来问题却很多,这种老洋房若要购买,资金量巨大,不现实,而且经过沟通,租客是长期租借在这里的,住惯了,也并不愿意离开市中心。”徐洁告诉记者,他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在于,钱家的房子已在几十年前被割裂开来,变成了几家人家,同时,这几家人家目前各有房客,“如果要统一把这几间房子一起收回几乎不可能,所以只能逐个击破。”但“逐个击破“费时漫长,且成功率未知,因此,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
家庭纠纷一度不可开交
老太感念居委会曾出力
如果这份突如其来的捐赠来源于感恩,那么这份长久的感恩,还要从老太的丈夫,也就是这套房子的主人病故开始说起。老太与老先生属于二婚,与老先生并无子女,但老先生自己却有与前妻生的子女。当老先生过世后,老人的子女便要求入住丁香大楼的房屋中,并同时要求报进户口,老太不允。但老先生的女儿还是带着孩子住了进来,并要求老太帮他们烧饭打扫洗衣服。
“当时大约是1993年,老太已经70岁了,正好我们居委会刚刚成立,工作人员就是我这个书记,还有一个主任,大事小事都要管。老太经常跑过来说她受不了了,请我们帮帮忙。”叶华回忆,当时自己刚接手居委会工作,老太的家庭纠纷几乎算是居委会甫成立时最大的事情,两个居委干部都十分重视,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分工合作”计划:“我专门出面与老先生的子女打交道,居委主任负责请律师、上法院、打官司。这件事我们全程陪同、全程参与,一直到官司结束,事情解决。”
老居民们也告诉记者,二十年前的这件家庭纠纷闹得沸沸扬扬,早年居住在小区的老居民们都知道张老师家“子女天天来搞”,“居委会去开了好几次协调会,但都没有大用,最后还是上了法院。”
这套房产当时尚属于集体资产,是国家分配给老先生的,“房子谈不上产权的,所以当时老人的子女只是要求报进户口,要居住权,甚至还说要叫老太走人。最后只能到长宁法院打官司。”叶华说,官司胜诉后,老人开心极了。待老先生的女儿搬出去,她的生活恢复了平静。“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她很感激我们。因为那个时候对她来说,这件事很严重很麻烦,但她又无可奈何。”
叶华给记者看了一张“清单”,是张公贤老太太亲笔手书的一张普通A4纸,老太字迹颇有名家风范、笔力遒劲。“清单”抬头开宗明义,“张公贤赠送给华山居委和江苏街道老人福利事业(均分)”,下面则罗列着一连串的家具名录,一共12件价格不菲的老家具,其中包括了如今市面上已很罕见的老红木八仙桌与老红木双人床。
“街道的城管队员上门去搬家具的时候,连声赞叹‘好东西,好东西’,几个男队员都搬不动那张八仙桌。”叶华说。
街道给补偿居民懂体谅
老宅送走住户等待“重生”
据介绍,钱学森故居现在大体被分割成3间房屋,其中两间面积较小,一间由上海本地人租住,当中一间由一家外地来沪居民租住,面积较大的一间被另一本地居民使用。由于老洋房已近百岁“高龄“,当年钱家的家具摆设早已难觅痕迹,老照片中的图像也不甚清晰,只有那扇格子窗屹立不倒,成为最后的“标志”。
“居民日常使用对这种老房子破坏是很大的,如果不予以保护,那么历史留下的那一点点意义都将没有了,里面的文化内涵将消失殆尽。”江苏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谈及老房子的保护十分感慨,这也是他们尽力去想办法的原因。
“住那间大间的居民其实人很好,但是人家毕竟在这里住了很多年,总是不愿意搬。“为此,街道的工作人员上门多次,并拿出了“补偿”方案,用略高于市场的价格补贴租客,去别处租房。
“一开始,他很犹豫,但经过我们反复做工作,他觉得确实应该成全我们保护老洋房的行动,终于在4月份的时候决定另找住处。之后,我们就与房东签下了长期租赁协议,将这间面积较大的房间先行租下,另两间小间再慢慢做工作。”
徐洁告诉记者,房子租下之后,他们却有些犯愁。因为租客搬离之时,将房内的所有家具、摆设全部带走了,只留下一间空居室。老房子尽管破旧,却自有一番风格,一旦内部修缮完毕,究竟要放置什么样的家具却成为问题。有人说最好要看得出沧桑的老红木家具,有人说最好请专人设计复古的式样,还有人说最好再查找老照片资料结合老邻居口述,设法寻找恢复“原貌”的可能……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让这间好不容易谈判来的房子焕发生机,为今后的开放做准备。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当我们犯愁房子的装修、家具之时,华山居委会来电话说一个孤老捐了一批老红木家具,事情竟然水到渠成了!”徐洁说,所有为故居修缮事宜忙碌不堪的工作人员都长舒一口气,“真的,谁也想不到竟然会有那么天衣无缝的巧合。”
》实地探访
让出的房间捐出的家具各就各位
周末的上午,愚园路1032弄内宁静悠闲。几位居民坐在自家门口聊着天,在公共的厨卫空间中,主妇们在忙碌着洗洗烧烧。在弄堂的公告栏中,来人很容易便能看见橱窗里罗列着的曾居住在这里的名人们。
111号恰位于岐山居委会的对面,一扇黑色的铁门常年封闭。走进公共厨卫房间,一位居住在楼上的王阿姨正在洗着小黄鱼。说起来意,王阿姨丝毫不感到奇怪,并告诉记者,已经有许多人来调查过钱学森故居了,“房子就在里面。“经过王阿姨的指点,穿过狭小的公共厨卫空间,穿过阴暗潮湿的过道,这间毫不起眼的旧居呈现在眼前――
大门紧闭,木框的纱门上满是斑驳的油漆,在房门上,还贴着“五好家庭“的小贴纸。只有那一望便知的格子窗户,与老照片中的样子毫无差别。
“今天没人,平时装修很吵的。“王阿姨对“钱家的房子“十分熟悉,向记者介绍起它的前世今生,原来王阿姨是自小就居住在岐山村的老居民。“我6岁的时候,钱学森的父亲还住在这里,老先生人非常好,我们都叫他老公公,叫钱的姐姐好嬢嬢。当时,底楼全是钱家的,后来才慢慢分掉了。“
透过玻璃窗户,来人很容易看清房间的内部情况。一把施工木梯倚在墙边,房中堆满工具,但房间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方形,毫无特别之处。看得出,房子已非常老旧,无论是褪色的漆门,还是布满灰尘的门框,都在宣告着它的年龄。
记者叩开了隔壁小间租客的大门,一位外地来沪的贾姓女士自称一家人在这里已居住了两三年了,因为“小孩在附近读书“,对于钱学森故居,她表示“什么都不知道“。
徐洁告诉记者,由于房屋本身十分陈旧、加之当中还隔了个黄梅天,所以故居的修缮工作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目前红木家具暂时寄放在江苏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之中。“我们已将家具转赠给故居,只等修缮结束后,就可以进来。”
记者在活动中心的一间储物间中看到了硕大的八仙桌、双人床、花架等一干老家具,八仙桌上雕花精美、式样高贵典雅,由于年代颇久,桌面磨损痕迹明显。而巨大的老红木床架则斜靠在墙壁上,花纹别致,结实厚重。“我们看到过的人都觉得,这些家具放到老房子里,绝对可以。“徐洁说。
》捐者说
“我不是思想境界高,我是心态平。”
在促成这件“天作之合“的捐赠事件中,有一个人物至关重要,那就是张老太太的外甥张先生。这位低调的、完全可以不将“遗嘱”拿出来的张先生不愿透露具体名字,在记者追问下,只淡淡地说,“尊重老人家的遗愿是应该的。”
张先生告诉记者,姨妈过世前的一段日子,因为腿部溃烂情况比较严重,他每隔一天就要从浦东赶到华山路为老人换药。当天,他是照例去换药的,一进门却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马桶上过世了。“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虽然知道她有心脏病,腿脚也不好,但没想到当天会走掉。那一天,我还想看看情况,帮她弄一个舒服点的坐便器,可以不用总是麻烦邻居。”
忙碌了好几天,张先生才有时间整理遗物,遂发现了这张“遗嘱”。“其实就是一张单子,也没经过公证,也没什么签名、公章。“张先生说,姨妈近几年有时会向他们提起,身后的遗物怎么安排,但都是“口头上的”,“比如这幅画给谁,那幅字给谁,也曾经说过红木家具给居委会,因为居委会帮过她大忙。”
“我们都是受过教育的人,谈不上什么思想境界高,只是心态比较平。姨妈过世后,我们也分到一点东西,不贪更多。而且,这是老人的遗愿,她吩咐的事情一定要办到的。”
》记者手记
好人
一个都不能少
这件不大不小的“巧合”线索,来自于偶然的一次聊天。但恰恰是这充满戏剧性的种种“偶然”,却让我立刻有了详细了解事件来龙去脉的冲动。在数周的采访中,最大的感叹来自于这一路事件中“正能量“的传递,用居委会书记的话来说,“一路遇到的都是好人,缺一个事都办不成!”
且让我们看看这些“好人”:懂得感恩的张老太、诚信无私的张先生、懂得体谅的租客、想尽办法欲保护老房子的有关部门……这一连串的事件若按照寻常剧情的发展,会充满利益纷争、冷漠自私,然而在这里,它却恰恰相反。街道的负责人很感慨,一再重复着一句话:“还是好人多。”
大千世界,也许原本就由如此多的“偶然”组成。两件原本毫不相干的独立事件因为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最终汇聚到一起,这是所有的“偶然“变成“必然“中,最令人动容的地方。
我想象着在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再次来到幽静的老房子,窗外的光线会如何透过复古雅致的格子窗照在洁白的墙壁上。那些充满温情的家具,带着一位老人最后的愿望,将陪伴这座百年老宅走过更久远的岁月。
》链接
恢复历史原貌
只能尽力而为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有市民提出,如今这数件老红木家具进入钱宅是大大的好事,但是房屋未来若真的开放,“外来”的家具、饰品装点在故居之中,是否会不利于故居展现当年原貌?
对此,江苏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现有的钱宅资料、老照片,已很难体现该房间当年家具放置的具体情形,同时,当年的大套间在经年作为名居的使用中,已基本失去了原有的结构,被分割成好几间,原貌复制有所困难。“我们从钱学森堂弟有限的口述回忆中,挑选了被捐赠家具中的几样对居室进行装点,力求尽可能去恢复那个年代原汁原味的风貌,毕竟该故居中的门和窗还是从那个年代一路走过来的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