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程香 采访对象/邓雪松
人物名片>>>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大型高清系列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学术顾问。
仙游的区域产业优势
记者:仙游红木家具产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当代的古典家具制作重镇之一。听说您自己也收藏仿古家具并乐于走访企业与了解市场,根据您的观察来看,仙游相较于其它红木产业基地,如浙江东阳、广东中山大涌、河北大城等地而言有哪些优势?
邓雪松:红木家具的几个产区各有特色,仙游与其它几个红木家具制作的产区相比,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产业链发展得相对完整。在仙游,从木材批发、开料、出粗胚到雕花、打磨等等环节都有专门的企业在做,产业链的细分很完整,为创业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在仙游与行业的朋友聊天,常听到有人说笑,在仙游一万多元钱就能进入这个行业,除了车辆运输和搬运的钱不能赊欠,买材料一直到做家具每个环节都可以先欠着,等卖了家具再还钱,所以创业的门槛比较低。
其二,得益于闽南文化的整体氛围,福建人整体上都是十分团结和互相信任的。仙游当地民间借贷,以及使用木材、家具抵押套现的情况很普遍,也有针对这个行业专业的担保公司存在,大家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多,有了充裕和灵活的资金来源,做起生意自然就容易些。
其三,福建的红木制作企业非常集中,差不多都集中在仙游这一带,这种集群效应非常重要。企业相对集中,既给买家带来便利,也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市场的竞争,整体对外的实力和凝聚力也得到加强。这一点,对比广东,优势就很明显。广东是传统家具的起源地之一,制作的经验以及整体水平都挺不错,但是制作区域分散在了台山、江门、新会、大涌、中山等地,相对分散的格局带来的是各自为阵的状态,在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上受到制约。
其四,仙游当地政府对红木产业的积极支持和重视。仙游的产业规模是从无到有,一步步摸索和发展起来的,比如当时的县领导王加林等人积极扶持与推动,四处考察市场、组织行业展会、拟定发展框架等等,这些都为仙游仿古家具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些工作在行业中也得到了有口皆碑的承认。中肯来说,迄今为止,仙游地方政府对我们仿古家具行业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堪为表率!
其五,福建人有闯劲、敢拼搏。我结识的许多成功的仙游商业人士都是白手起家,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源自于地域血脉般的胆识和毅力,完全应了那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在这点上,我对仙游同行可以说是肃然起敬!
仙游的瓶颈和问题
记者:那么,您认为仙游发展到目前还存在哪些瓶颈和问题?从全国行业发展的状态来说,您认为仙游目前发展到了哪个阶段?
邓雪松:刚才我谈过,目前仙游借助于一系列的优势,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成熟和完整的产业平台,整个创业环境挺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在仙游也走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是继续做一个以加工供货为主的生产集散地呢,还是通过产业升级转型,上升到一个以精品制作为主导、产业规模与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质量齐头并美的仿古家具制作重镇?
在前一个十年的发展中,仙游得益于红木家具批发商创造的市场环境,形成以生产加工、定货制作的粗放式批发销售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既不利于面对终端市场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也会因为经济环境大的波动而带来较高的风险,会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前十年的这种粗放式加工生产制作中,还带来了一系列典型的问题。例如:企业之间照搬抄袭产品款型的现象严重,精品意识缺乏,创新设计能力不足;品牌宣传和推广的意识薄弱;生产能力主要依靠批发商,而和终端市场脱节;产品盈利只是赚取单纯加工费,而没有享受工艺与品牌的附加值等等。
这些现象累积起来,反应到全国行业中,就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仙游产业平台最好,地区整体的营业额也应该是名列前茅,但是目前为止,仙游还没有产生一家在全国行业中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旗舰品牌,软实力与硬实力明显不对等。我去过仙游几次,每次都会走访很多企业,中肯来说,有些企业不论是规模还是制作水平都可以排到全国前几名,但是在品牌影响力上并没有到达与之相匹配的高度,这是比较可惜的。
对仙游的发展建议
记者:从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仙游大致的现状,那么您对仙游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有哪些建议?
邓雪松:想要做到进一步的提升,就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大家都要清楚两个问题:自己要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我在参观一些工厂时,喜欢和企业老板聊天。例如,我会问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一对圈椅?”他们往往给我的答案是:“因为看到别人卖得挺好。”如果再问下去:“别人卖得好的原因是什么?这款产品的优点有哪些?别人卖的产品存在哪些不足?你自己的产品有没有依据这款产品搭配和设计出一套整体协调的系列?”那么,我基本没有得到过明确的答案。这种情况不仅是仙游有,国内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目标。
现在的仙游,如果要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类型要进行提升和细分,形成普通供货加工型和针对中高端客户的终端销售型。特别是那些早期做加工、如今已经非常成功的领军企业,更应该有上升的意识。红木产业是一个成本高、生产周期较长的行业,供货加工型的企业模式并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仙游应当逐渐转化成以中高端客户为主的产业模式,面对整体市场打通和终端消费者衔接的渠道。还有,加强企业宣传和品牌文化建设也很重要,提升软实力,在产品造型、工艺技术以及材料品质上下功夫,并在地区之内多引导差异化的竞争,不要挤一个独木桥,搞恶性的价格血拼。从长远来看,我感觉仙游的行业转变,在短期内完成的可能性很低,将来,在年轻一辈从业者的参与下会逐渐有些变化。
区域品牌如何做文化?
记者:在外界学者眼中,仙游最大的瓶颈,不是材质,不是工艺,而是文化。这也是仙游家具是否能被称作“仙作”的重要考察因素。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要打文化牌,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邓雪松:我认为“文化”这种说法比较空泛。谈文化首先要了解文化,针对传统家具来讲,就是要加深对传统家具本身的理解。了解传统家具文化中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如何撷取和摒弃?如何去欣赏并改良和创新?仙游的前十年,是一个粗放式加工制作、对外供货的经济模式,是个集约型经济地区,早期的这种供货商模式,导致大家在意识上并不是把家具当成“家具”来做,而是把家具当生意做,这种心态在产品上也会体现出来。客观来讲,行业的心态浮躁和精品意识的缺乏,不仅是在仙游存在,我们国内整个行业都有这种倾向。
一个地区与和企业是不是有文化,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文化是没法装出来的。文化是一种积累、沉淀和本质。在家具卖场找模特穿上旗袍,满墙挂满名人字画,做出一种斯文的姿态,这不是文化,是装饰效果。文化本身不是可以短期强加和灌注给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地域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另外,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其实文化并不是一张牌,我们不能把文化当成牌打。我们需要的是尊重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然后再弘扬文化。现在很多企业都想把文化当成招牌,可是涉及到利益时,文化往往都被妥协和退让,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文化绑架。要真正培养文化,企业需要树立自己的理念,以及对文化的尊重和坚持。
外界对仙游的评价
记者:从全国范围来看,仙游家具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但影响力和美誉度似乎还需要提升。在您的了解中,消费者以及行业内人士对仙游的真实评价是怎样的?您的评价又是如何?
邓雪松:仙游的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它是供货商模式的生产加工型和针对终端消费者的精品型这两大类构成的市场。仙游的供货加工型以及较为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中的销量是最大的,覆盖率也是最大的,其整体品质上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生产企业自身的问题,往往受限制于经销商的提货价格。而经销商对价格大多很挑剔,关注的是自身的利润空间,并不关注产品风格和高端品质,所以低廉的价格对应的当然就是质量欠佳的产品,而这些产品覆盖外地市场恰恰较多,因此导致消费者对仙游的产品评价不理想。
我认为,仙游是一个具备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的产区,有完整的创业平台和产业链,也逐渐地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已逐渐形成其自身的定位。还有一些企业开始上升转型,坚持自我原则,更加注重选材到成品各制作环节的严谨性,提升了产品品质且不拘泥于价格,在市场中被认可。相信这些企业的成功会给仙游的市场形成一种榜样作用,也会吸引一些有识之士加入到这样的企业队伍中来,从而发展和壮大仙游的行业市场。
谈仙游的领军人物和大师
记者:在当代传统家具行业,广东、北京等地均有几位行业领袖,他们要么是当地企业的领军人物,要么是为传统家具推广、文化研究、艺术制作发声献力的大师,在国内都有足够的影响力。而反观仙游市场,这方面似乎处于弱势。请您分别就行业领军人物和大师两方面,谈谈对仙游当下行业发展的现状。
邓雪松:我认为仙游目前的行业发展,在其当地已经出现了一些领军人物。比如说三福家具,三兄弟合作经营的企业,分工明晰,合作紧密,企业定位也比较清楚,发展势头迅猛。客观来讲,我个人觉得他们的家具,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工艺,都是有资格在国内行业中排到前几名的。但是,其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匹配,在跨越地域的对外宣传和推广上力度不够,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需要大幅提升,摆脱目前名弱于实的状况。
以资历来说,大家之家的创始人林庆财先生也可以称得上我们这个行业的前辈。他是雕刻出身,也是全国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从业时间长,不论是家具制作还是企业发展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行业经验,具备以精品家具进军高端收藏市场的资历和潜力,应该是能够以一批精工力作来振誉业界的。而目前来看,我觉得其家具的定位和个人自身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对接起来,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其家具的艺术附加值也没有得到充足的体现。同样,原因还是因为对外推广和宣传力度不足,应该进行清晰的重新定位。
还有一些规模并不大的企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进步十分明显。比如“怀古家具”,我五年前去看过,去年又整体看过,觉得进步很明显。这种进步不是说多挣了多少钱,而是在家具制作的工艺和把握造型的能力上提升了多少。怀古的老板林志权每次和我聊天,话题总是围绕着如何做好家具、款型和工艺上还有哪些不足等,我觉得这种做好家具的精神就是企业是否可以提升的关键。
另外,我还发现这几年仙游加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文化素质相对高一些,想法也更加多一些,逐渐在把一些新的思维理念带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仙游第二个阶段的发展,希望在他们身上。
仙游为何缺乏话语权?
记者:目前,全国各地的红木行业时常举办各种高峰论坛、研讨会、颁奖仪式等,邀请各地行业专家论道。但在公开报道中,很少见到仙游面孔发声。您分析仙游缺乏话语权的原因有哪些?
邓雪松:我认为仙游在国内行业中缺乏话语权,或者说没有可以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福建省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媒体。媒体的话语权不足,当地企业发声影响全国的机会自然就比较少。
其次,虽然福建整体行业发展的势头很旺,在国内举足轻重,但是缺少能够走出去叫得响的品牌,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最后,话语权的把握和增强区域产业在行业心目中的位置,还需要仙游企业自身更多地站在全国行业的高度来关注行业、承担行业责任,当行业的利益受到打压和歪曲时,要勇于站出来为行业发声,维护行业利益。比如前几年报道的仙游“白皮门事件”,在报道的行为和目的中,明显有以偏概全、否定福建整体行业的倾向,还存在一些借着新闻报道谋求个人私利的行为。面对这种影响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新闻,当地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勇于以客观真实的方式,为行业正名,这些就是打造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机会和方式。因为,话语权不是在媒体发布无关紧要的报告,而是你是否关注了行业,代表了行业利益,承担了行业责任。
“仙作”要形成流派,需要沉淀和历练
记者:传统家具三大作“京作”、“苏作”、“广作”得到普遍认可,那是历史和老祖宗留给北京、江苏、广东三地人们的财富,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三大作之后,当代中国的新三作,“仙作”、“东作”、“晋作”,怎样才能够形成新的流派?
邓雪松:宏观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只是处于一个复兴阶段,而不是再兴阶段,此处复兴的含义更多的是继承。从民国时期至今,传统文化的匮乏和丢失,是全中国面临的问题,更是各个行业面临的问题。要重铸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需要的是历练。传统是不能断的,而我们现在与传统文化之间处于割裂的局面,完整的文化体系被打破了。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怎样既能得到经济增长又能弥补文化的缺失,毋庸置疑是需要沉淀和历练的。
“京作”、“苏作”“广作”之所以被誉为三大作,是因为它们经过历史的锤炼,形成的是一种文化体系和艺术风格,他们是中国传统家具流派和风格的构成,而且十分成熟。它们的地位和艺术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不是目前的“新三作”所能够匹及的。而“仙作”、“晋作”、“东作”目前初步呈现的还仅仅是一种家具面貌,这些面貌本身还不是成熟、完整和完美的,甚至是有缺点的,距离艺术风格还很远。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谓的“新三作”所代表的是家具制作产地,不能说它们代表的是风格和流派,不论是从工艺还是文化内涵上,新三作还需要锤炼和积累。
想要塑造“仙作”风格,就要弄明白几个问题:仙作的文化基调是什么?它所繁衍展现的工艺特征是什么?整体的艺术形式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有进步的可能。例如,“广作”是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碰撞,嫁接搭配的产物,它针对的是滚滚红尘中的商贾大众,广作家具风格和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是一体的,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京作”的代表就是清宫御制,在明代硬木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针对的是皇家贵胄,象征人间至高无上的皇权;“苏作”则是一种“道”、“禅”的体现,它针对的是文人墨客,是那些身处庙堂,心存林泉隐逸的高洁之士的志怀,是一种出世的艺术,与同时期的文人水墨画的艺术风格是同一体系的,与苏州园林艺术是完美匹配的。
因此,要形成新的流派,就必须让传统文化回归,通过继承和积累,然后结合地域特色与市场引导,确立了文化基调,才有可能产生新的风格。这就需要首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只有继承了之后才会有新的感受。在目前而言,我们行业发展存在很多知名性的局限,比如缺乏高级的设计人才。在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中并没有设立家具制作的专业,高等艺术教育不进来,靠企业老板和木工一起创造一个新的艺术风格吗?难度很大。所以,我们传统家具文化的继承不仅需要行业的努力,更加需要整个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