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丽 本报通讯员 傅佳雁
杭州江干区笕桥镇,有座江南锡器博物馆,这几日,博物馆里来了一批特别有意思的宝贝——30多尊木雕造像。从宋元到明清时期,这些造型各异、饱经风霜却依然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展示了我国传统木雕工艺在佛教造像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历史变迁。
30尊造像
源自江苏万缘堂
“这30尊造像都源自江苏的万缘堂,堂主吴小刚是我的朋友。”江南锡器博物馆馆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陈建明说,人家收藏的木雕造像可是有上千件了,为了让杭州的藏友们分享,这回特地选取了其中较有特色的30多件展品。相对于具有浇铸范本的金属造像来说,木雕以其特色各异的木料、匠心独具的造型、精工细作的流程、各类材质相嵌的技艺,而显得格外珍贵。
关于佛像,其实有蛮多知识要科普。比如佛像的安置形式,一般有四种。一种是石窟造像,比如我国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第二种是寺庙造像,材质有泥塑、木雕、铜铸等等,都要彩绘鎏金。第三种是家庭佛堂供奉。这类佛像小巧精致,以观音菩萨最多。材质金银铜、玉石、瓷器、木雕都有。还有一种就是随身携带珍藏的,比如玉雕、牙雕,也有名贵木材雕刻的。
而这次在江南锡器博物馆展出的,主要以家庭佛堂供奉为主,大多源于民间,很“接地气”。
造像造型各异
元代之前的稀有而珍贵
30多尊木雕造像,最小的高十多公分,最大的高五六十公分。
有布袋和尚的造像,圆圆的大肚子,那笑容特别纯真无邪。有句话是这么形容布袋和尚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有长眉罗汉的造像,长长的眉毛一直拖到地上,人家是绾发,他却是在绾眉,动作栩栩如生。
有关公的造像,关公又称“关圣帝君”,所以造像上的关公可是身着龙袍。
一尊清代的雷公(雷震子)造像,眼睛黝黑特别明亮。陈建明说,这是因为造像的眼珠是用琉璃镶嵌而成的。
一圈看下来,除了啧啧称赞木雕工艺的巧夺天工之外,小记也发现了几处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不少木雕造像上都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陈建明说,这都是被虫蛀的。原来木雕造像的保存特别讲究,要考虑空气温湿度、防虫等因素,太干还容易开裂,不易留存,所以元代之前的造像就比较稀有而珍贵了。
造像后背有个“洞”
古人在里面装金银珠宝
最有趣的是,小记发现不少木雕造像的背部,都被挖出了一个长方形的洞,有的甚至在背部和头部都有。陈建明介绍,这些洞是用来“装藏”的。
“装藏”是藏传佛像特有的一个术语,指佛像必须按照佛教仪规在佛身开洞,将经卷珠宝或名贵藏药等装入、封藏的程序,后来借指佛像上的装藏洞。最早的装藏过程神秘而隆重,无论佛像大小、材质为何,都要请大德上师斋戒诵经后举行,装入的物件也必须经过念经、开光、点洒金露等过程,如此之后佛像才能接受供养祭拜。
“古人在里面放上金子、珠宝,还有写上自己心愿的小纸条,来诚信供奉,据说这样佛祖就会把你的心愿记在心里,让愿望实现哦。说不定,封在洞里的物件比造像本身还金贵呢。”陈建明打趣。
不过,宋元以前的佛像没有“装藏”,而明朝和清初的佛像就有两个“装藏”,分别位于头部和后背——头部的“装藏”内装小粒宝石、金银锭等,多为绿松石。背部的孔洞内装五谷种子和藏药粉末的丝绸小布袋。清中晚期的佛像只有一个背部“装藏”,民国后完全没有了。所以,造像有没有“装藏”,还是断定佛像基本年代的重要依据呢。
这次展出,将一直持续两个月。地址在笕桥镇机场路250号6幢2楼。除周一闭馆外,每天上午9点半到下午4点半开馆,免费参观。
(原标题:佛像后背为啥有个长方形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