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以榫卯结构为工艺特征,体现东方睿智与审美的中华木作文化则无疑堪称其中顶饿瑰丽篇章,闪耀古今中文。“太和木作”以北京世纪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术研究院为技、理论支持,选材精良,做工考究,将传统制作工艺奉为圭臬,并平衡现代生活理念,在传统款型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良,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其中还融入传统文化精髓,之仁义礼智信,以贯通古今的中华文化诠释太和精神,将古老的传统木作工艺代代相传。近日,太和木作又成功复制紫禁城角楼,可见其工艺实力和红木行业的特殊地位。
据太和木作关毅介绍,为了复制紫禁城角楼,工作人员反反复复进行了近8个月实理论知识与细致观摩工作后,才开始着手复制故宫角楼。材质上关毅选用老挝红酸枝,从事古典家具行业多年,且有着宫廷家具修复的经验,这些红木材质的工艺技法对我来说,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复制这种继承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灵活多变的传统作法,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得以巧妙地结合的角楼是一项非常浩大且繁琐的工程,因此在2011年工程开始后,罗老曾多次询问我工作的进展状况,他特别嘱咐我:“要坚持,更要精益求精”, 并对制作过程进行指导。
在角楼复制过程中,关毅每天与大量资料及木材打交道。为了准确丈量角楼的尺寸,我先后40多次前往故宫角楼,实地测绘仔细研究角楼每个部分的尺寸,然后画成图带回工作室,光图纸就绘制了100多张。期间,我深有体会的是:很多难点都是一些细微部件的处理,比如制作房檐必须用游标卡尺测量,有时候稍微有一点儿疏忽,整个部件就毁了。
2014年5月份,这个制作精细的故宫角楼已经在位于北京华威桥南的弘钰博古玩城B1层太和木作宫廷家具艺术馆展出。此纯手工红木角楼与故宫的角楼是按照原型5∶1的比例缩小复制的,除了大小之外,其他一模一样,角楼的每一面墙上的砖块都是榫卯相连,屋顶上的瓦片也是用红酸枝精雕细刻后榫卯相连。整个角楼采取榫卯工艺,重达6吨,由82575件部件组成,没有使用一根钉子。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木建筑灵活多变的建筑手法也传承了我国红木制作的传统工艺,审美功能和装饰效果得以巧妙结合,展现出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才能。
气魄非凡的故宫角楼属于皇家官式建筑,因此其木作、石作和瓦作都严格按《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施工。在复制过程中,关毅通过探寻名家前辈的思维脉络和足迹,在网络、专业书店、图书馆等渠道查找我所需要的图片、数据与资料,并根据角楼原实体大小,确定缩放至适当比例为5:1,这样制作的成品可以在居室内摆放。
在此期间,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还给我推荐了《古建清代木构造》、《清代官式建筑构造》这两本书,书中有故宫角楼的立体结构图和基础平面图,可以说,我一直将不断查阅资料贯穿故宫角楼制作过程的始终。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角楼座落在须弥座之上,它从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0米,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其梁枋饰以龙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槛窗极为精致,并采用减柱造做法,室内减去四根立柱扩大了利用空间面积。在房屋构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头不外露,使外观上更加突出装饰效果。
太和木作团队,在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耗费了3年时间制作了这个红木角楼,这一切我认为非常值得。这也是我们向红木行业乃至社会展示太和木作的工艺水准的一次绝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