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不知从何时起,“非遗”成为新闻敏感词,一听到热衷于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韩国有什么新动静,我们就像脚底被点了炮仗似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看着自古就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被人公然冒认,确实该义愤填膺,但表达愤怒不只有“撒泼打滚”这一个方法。想想我们自己做了什么努力,该如何坚持才是正解。
可喜的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从组织到个体,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都做了诸多尝试,我们能够听到越来越多关于“非遗”的正能量信息。2014年11月,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再次公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已是自2006年这项工作开展以来的第四批。
中医针疗法、瑞安木活字印刷、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苏绣、太极拳……通读这份“非遗”名录,传统、手艺、文化等极具“中国风”的词汇纷纷映入眼帘。在西方文化和时尚大潮盛行的今天,“非遗”的传承,确实有着深远的意义。
与每一个“非遗”项目同时公布的还有相应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藏在技艺背后,做着默默无闻的传统文化“守”艺人。能见到他们的机会并不多,但当我们走近他们,就会发现这些“非遗”传承人的人生之路大抵相同——少年学艺,几十载坚守,从翩翩少年到白发苍苍,很少有人珍惜他们的坚守,了解他们的孤独和艰辛。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家族世代用木活字印刷家谱,使这项技术能够抵挡住工业科技的冲击而保存至今;莆田留青竹刻第七代传承人刘志高,在掌握了留青竹刻的精髓之后,开始尝试创新,让艺术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漳州木偶头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徐竹初刻完每一个木偶头之后,都要握在手中沉思良久……
与其说这些传承人感动人们的是其精湛且稀有的手艺,不如说是那一份传承千年的文化自觉;与其说“非遗”所要保护的是技艺和文化,不如说是意在留存中国人最根本的精神内观。我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只局限在博物馆中,或停留在旅游区里,也不应该只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非遗”的传承,唤醒我们的文化自信,唤醒我们对于传统哲学和生活艺术的学习、憧憬与热爱,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重点关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与“木”有关的部分,寻访那些精彩技艺背后的高人,听他们聊手艺、谈传承、话未来,以期加深一些对非遗之木文化的认识,既是对“守”艺人的致敬,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高山仰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