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家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家具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众凡皆知。其同中国古代其他的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功能,令人回味无穷。明清家具名震四方的原因有很多个,其中结构严谨、结实耐用是展为实际的特点,也是其传承的精髓所在。榫卯结构是中国明清家具制作工艺特点,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所在,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于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在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加工生产的高超技术以及内敛厚重的人文艺术等方面。明清家具作为榫卯结构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中国传统家具,所处历史年代离我们最近,有据可查的史料和家具原型最为全面和清晰,榫卯的方式在继承和发展先前榫卯结构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特色,本人拟通过对于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的探讨与研究,试图探索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曲传播途径。
榫卯结构历史悠久,起源始自河姆渡时。先祖们为了造木房灵机一动而产生可拆卸的创意,因此榫卯结构比起汉字发源更早。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但都各有妙处,适用不同的家具。基本形制有近千种,而派生极多。在明清家具的制作过程中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中的精华,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椅造的“关节”作用。
推荐阅读:正宗榫卯经得起拆卸
100多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脚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楔钉榫”、“半掸”、“通榫”等;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相互联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中国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与家具本体的和谐统一。
第一,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首先,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比如,用铁钉将两根木枨做T字形组合,竖枨与横枨很容易被扭曲而改变角度,而用榫卯结合,就不会被扭曲。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真正的实木家具,也可以使用几百年或上千年。许多明清家具距今几百年了,虽显沧桑,但木质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等,而使家具散架。
第二,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许多实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
第三,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纯正实木家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总会出现问题,比如某一根枨子折断了需要更换等。用铁钉连接的家具,做这处拆卸更换就不像榫卯结构家具来得容易。
由此可见,榫卯除了具有家具部件的联结作用外,本身也属于家具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在材质一致,榫卯匹配,阴阳相合,且榫卯与家具本体的寿命相同。榫卯结构经久耐用,受温度变化影响,会越来越牢靠,所以这种结构受到中国古代木匠的推崇。榫卯结构作为中国悠久文化的衍生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它既具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具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并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而又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榫卯,作为一种关系的形式,蕴涵“和谐有序”的意义;作为一种系统的表现,蕴涵有“周全稳妥”的意义;作为一种精神的体现,蕴涵有”内敛恭谦”、“诚恳朴实”和“温文尔雅”的意义。
中国古代家具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走了一条与西方家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艺术风格,其不仅仅是家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载体。挖掘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的艺术价值,在现代设计环境下将其做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品牌,必将传达中国的文化,体现民族的精神,是中国的标志。一句话概括:中国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