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 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战国到东汉之前没有椅凳,这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床与榻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是有分工的。床体较大,可为坐具,也为卧具;塌体较小,只用于坐具。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增大,床与榻同样担负着坐卧两种功能,因而也就难以截然分清了。习惯上认为:床不仅长,而且宽,主要为卧具。榻身窄而长,可坐可卧。
明清时期卧具主要分为四大类,它们是、罗汉床、架子床、榻和拔步床。
1.罗汉床
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也有用三块整板做成,罗汉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代以后,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自身的装饰。
明清罗汉床的制做有许多区别,大理石做围子是明代家具中不曾见的,其次是围子装石形式也与清代施工手法大异其趣。 清代工匠往往先用芯板夹住大理石,再装入框架中,而明式做工往往直接将石装入框架,有时由于石板不平, 框架打槽也随形弯曲,凡此类施工手法,年代一般较早。 罗汉床腿弯曲度大,兜转力,俗称“香蔗腿”。从床腿亦可区分出明做还是清做。清式鼓腿彭牙与明式的大挖缺做工, 区别完全在于对罗汉床腿的理解,是有力而含蓄, 还是有力而夸张? 总体上, 明式罗汉床挖缺腿足,给人有力度但十分含蓄,清式罗汉床的类似腿足,在力度上多了活泼,显得夸张了一些。
明代罗汉床
2.榻
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常被古人用作一种搬运方便,可提供临时休息的家具大量使用。
明代凉榻
清代美人榻
3.架子床
架子床其三面设围,是明清使用最多的床.四角又设立柱、床顶有床盖,形成一个四面搭架子、中间为独立空间的大床。因为床上有架子,所以叫架子床。江南民间至今仍喜用架子床。床的三面装有围栏,多用小料拼插成几何纹样,也有的在正面多加两根立柱,我们称为六柱架子床。
明代架子床
4.拔步床
俗称八步床,即大床。此种床的床体庞大,上有顶盖,下有底座,前有廊庑、四周设矮围屏它像一间独立的小屋子。床前的中间部位,留出可以上下的床门。廊庑两侧是两个空间,可以放置小桌、机凳、衣箱、马桶、灯盏等物。整个大床就是一个前堂后室的布局空间。拔步床是床榻中最大的床。
拔步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