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早期和晚期分别发生了一件大事和一个大案。这件大事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率船队历时28年,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走遍37个国家。其目的是搜宝物、显国威、寻惠帝、驱海寇、通贸易......诸说不一,这是朱棣对郑和耳提面命的事,恐随行大员也未可知。但是船队带回了一些花梨紫檀,开了进口优质木材的先河是不争的事实。而那个大案就是嘉靖年间抄没大贪官严嵩家产的事件。在抄家清单中共有家具8871件,没有一件花梨紫檀家具。而且当时皇宫中也没有硬木家具的记载。从现存实物资料看,硬木家具最早出现在隆万年间,也就是说声名显赫的明式家具只在长达272年的大明王朝的最后70年才出现的。
那么上述两个事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郑和船队带回的优质木材为何没做成家具,却闲置达100余年呢?或许我们可从政局来考虑,比如建文帝死不见尸活不见人,令朱棣寝食不安;英宗竟被蒙古部族抓去成了战俘;国家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哪有心思去考虑什么硬木家具呢?或许也可以从国内经济状况去考虑。明中期国力衰退寅吃卯粮,一年倒有半年饥荒,那时硬木家具岂不是一种非分之想吗?或许还可以从木材本身考虑,那些木材还没有经过干燥处理暂时封存储备以做后用等等。这些说法虽不无道理,但终属隔靴搔痒没抓住根本,禁不起推敲。笔者认为家具发展的历史同人类一切生产活动一样,是不能摆脱生产力发展脉络的。生产力所包含的三个要素应该是最好的切入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从硬木家具的木料状况,木工工具的改进和家具制造者三个方面来解开这个谜团。
一、大量优质木材的进口催生了明式家具
普遍认为郑和船队为了使船身达到一定的吃水深度,以抵御海上风浪,选择硬木做压舱之用。花梨紫檀材坚质重,能以最少的舱容便达到压舱的目的。压舱少了不行、多了没用,所以郑和带回的木材是有限的,而且每次归来卸货于太仓的码头暂无他用。但凡能够派上用场的话,当时也就拉去北京建都城用光了。木材真正的大量进口是发生在1567年,隆庆元年朝廷宣布解除长达百余年的“海禁”,解禁促进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国内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硬木家具开始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随着大量东南亚木材的进口,硬木家具开始在民间富裕家庭中普及开来。有趣的是皇上都脱下龙袍拿起刨子兴致勃勃地做起木匠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上上下下形成了一个追求硬木家具的风尚。这时可观的木材数量奠定了明式家具产生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