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具收藏热的兴起,致力于传统家具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出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眼力的限制,许多人对于明式和清式家具的区分并不十分清楚。曾有不少收藏界的朋友来信询问笔者,他们很喜欢收藏古家具,但对于古家具的年代鉴定总是拿不准。那么,古家具年代鉴定有没有窍门呢?
古家具:古家具鉴赏
确实,家具的鉴定不像陶瓷书画,有成批的带有年款的作品存世,可以很方便地找出参照物。从流传下来的家具来看,带有年款的家具实在是凤毛麟角。这样就使得古家具的断代与识真,相对于其他古器物而言,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然而,明清家具的断代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有着其特有的规律。不同时期的家具,因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艺水准、人们的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在材质选择、造型风格、装饰纹样以至家具品种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要认真观察,总能找到蛛丝马迹。
一、明清家具的用材特征
如前所述,因受当时社会环境、生活习俗及材料来源的影响,明清硬木家具所用木材各有侧重。如明式家具多用黄花梨、鸡翅木、乌木、铁力木等优质木材。其中,黄花梨的使用又最为普遍。如紫檀,作为我国古代做工考究的家具用材,从明代一直使用到清代中期。清中期以后,由于紫檀木的来源枯竭,故很少采用紫檀大料制作家具了。因此可以说,紫檀家具主要流行于明至清中期。
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优质木材的来源日益匮乏,一种从南洋地区进口的新的木材品种--红木出现了。从传世的家具来看,乾隆以前很少有红木家具。红木应是在紫檀木、黄花梨木基本告罄后,作为替代品从南洋进口的。红木家具虽然在中国古家具中出现的时间较晚,(红木家具的大量生产,大约是在清乾隆朝以后),但红木家具的制作,从清中期一直持续到今天。由此可见,明清家具在用材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传世的明清硬木家具中,有不少是用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力木等木料制作。因为在清代中期以后,这四种木料日渐匮乏,成为罕见珍材。所以,如今凡是用这四种硬木制成而又看不出改制痕迹的家具,大都可断为传世已久的明至清中期的家具原件。
虽说此类名贵家具近代仿制的也有,但因材料难得及价格昂贵而为数极少。今存的明清硬木家具中,也有许多是使用红木、新鸡翅木制作的。由于这几种木材,是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硬木日益难觅的情况下才被大量使用的。因此,凡用这些木料制作的家具,多为清代中期以后的产品。还有些用红木或新鸡翅木做的明式硬木家具,因其材料的流行年代与制式的流行年代不相吻合,可以断定大多是近代的仿制品。
二、明清家具的造型特征
从造型特征来看,明式家具大多造型简洁,刀法疏朗明快,不事雕琢。从历史记载来看,明代帝王多崇尚道教,好老庄之说。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无欲则刚”,故明式家具总给人一种“素面朝天”的自然美感,装饰无多却又恰到好处,可谓“多一分则繁缛,少一分则寡味”。这种风格一直持续至清初。
清代初期,由于政局未稳,统治者一直忙于政事,无暇他顾,对于享乐之事并不刻意追求。因而,家具作为起居之物,在这一时期自然得不到重视,依然沿袭着明代的风格。至清中期,尤其是乾隆皇帝在位时,国力强盛,版图辽阔,四海来朝,国库充盈。乾隆皇帝以盛世天子自居,好大喜功、留心翰墨、醉意诗情,有足够的心情和条件来尽情享乐。这一时期的家具造型,为了体现盛世景象,便慢慢脱离了明代家具的模式,表现为稳重与豪华相映,庄严与富丽并存。至此,清式家具的风格最终形成。
从造型上来看,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腿足的变化。明式家具的腿足不管是直足,还是鼓腿膨牙、三弯腿等向内或向外兜转的腿足,其线条无不自然流畅,寓遒劲于柔婉之中。清式家具的腿足则矫揉造作,多做无意义的弯曲,往往至足端处蜕变成长方或正方,外加回文雕饰。晚清苏式,更是每况愈下,其常用的造法是先将大料做成直足,至中部削去一段,向内骤然弯曲,至马蹄之上又向外弯出。大至宝座似的大椅,小至案头几座,无不如此。明式家具的朴质风格,至此丧失贻尽。
明清家具的造型风格区别,具体到某一家具实物也有规律可循。比如坐墩的形式,即经历了一个由矮胖到瘦高的变化过程。凡具有前者特征的坐墩,其年代一般要早于后者。在扶手椅中,凡靠背和扶手三面平直方正的,其制作年代大多较早。
从罗汉床床围子制式的变化来看,三块独围板的罗汉床,比三块攒框装板围子的要早;围子尺寸矮的,比尺寸高的要早;围子由三扇组成的,比五扇或七扇组成的要早。凡围子形式较简单的罗汉床,其床身造法也较早;反之,则较晚。
对于架格来说,区分明式、清式,主要看它的横板是通长一块,还是有立墙分隔的。至于架格被分隔成若干格子的多宝格,绝非明式,而应是清乾隆时期才开始流行的。
三、明清家具的装饰特征
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在装饰手法及纹饰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明式家具以质朴、厚实见长。它所特有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范式,无不鲜明地体现在纹饰图案上。
明式家具纹饰题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题目,如方胜、盘长、万字、如意、云头、曲尺、连环等。与清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纹饰题材的寓意大都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阳春白雪”的意趣,从而无形中增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息。
清式家具纹饰题材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宽,植物、动物、风景、人物无所不有,十分丰富。吉祥图案在这一时期也非常流行。但这一时期所流行的图案,大都以贴近生活为出发点,与明式家具的阳春白雪相比,显得有些世俗化。如晚清的宫廷贵族家具,其纹饰大多用各类物品的名称拼凑成吉祥语,如“鹿鹤同春”、“祥云捧日”、“双龙戏珠”、“洪福齐天”、“五福捧寿”等,题材虽然丰富,但由于大多出自统治者炫耀权力财富的功利要求,不如明式家具来得超逸。
有些题材,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虽然都采用,但在图案内容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比如麒麟作为一种瑞兽,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装饰题材。明中叶时,麒麟一定为卧姿,即前后两腿均跪在地;明晚期至清早期,麒麟一定为坐姿,前腿不再跪而是伸直,但后腿仍与明中期相同;进入清代中期,麒麟前后腿都站起来了,呈虎视眈眈状。家具上的博古图案,在清代流行过两次。一次在康熙时期,一次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两次同为博古,但内涵有异。前者提倡优雅清闲,后者推崇金石学问。
龙,自古作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传说为麟虫之长,能兴风雨、利万物,故为中国古代的四灵之一。从现今遗留下来的古代器物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以龙纹做装饰的题材。龙纹在明清两代家具上应用相当广泛。
从龙纹对比来看,明清两代,由于龙的形象差异明显,龙纹特征变化很大。明代龙的形象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明代龙纹大多雄劲有力,细脖,头略小,龙发多从两角间前耸,呈怒发冲冠状,口张开,龙眉向上,龙爪的五指呈风车状。
进入清代,龙的形象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此时,龙发已不再上耸,而是披头散发,龙身也渐渐粗起来。
到清代乾隆时期,龙眉朝前,龙尾加长,龙的额头上呈现出一种圆形鼓包样凸起,有的专家称其为“七朵梅花包”。龙爪的特征在这一时期有了显著的变化。乾隆前期的龙爪与清早期的形状并无明显的变化,依旧为风车状,只是相对于清早期的形状似乎显得有些温柔。至乾隆中晚期的龙爪便出现五爪中四指并拢的形状。
嘉庆、道光年间的龙爪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四爪龙。至清晚期,龙的形象更为呆板,龙鼻也大起来,俗称肿鼻子龙。龙爪也完全退化为“鸡爪”形。
四、明清家具的品种特征
总体来讲,至清代,家具的种类已经日臻齐全,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部分家具都是在明清时期定型的。清代家具由于受工艺水平的影响和当时文人审美观的左右,较明代家具品种更为丰富。有些家具品种如多宝格、贴黄家具、百什件等都是清代较有特色的家具。尤其是贴黄家具,则是清代特有的品种。贴黄亦名“文竹”。作为我国传统的竹刻工艺,起源于清代中期,当时又称“翻篁”。其工艺程序是将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黄,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成品后,其色泽光润,类似象牙。
从品种上鉴定明清家具,往往要考虑家具的流行及制造年代。有些较早出现的家具品种,往往到了清代以后就不再流行。所以,除了极少数后世有意仿制的外,明清家具的制作年代不应晚于它的流行年代。也有一些家具品种,出现的时间较早,器物的本身,就能很好地说明它们的生产制作年代。如圈椅,入清后已不流行。从传世品来看,它们多用黄花梨制作,很少有红木的制品,其造型和雕饰风格也较早。所以,现存的以黄花梨木为原料的传世圈椅,基本都是明式家具。
家具断代所需知识是多方面的,这些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建议有志于在古家具收藏领域有一番作为的朋友,要潜心学习,勤看多问。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炼就一双慧眼,才能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