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工作,自1992年以来,历时17年,于2009年6月终告完成。2011年、2012年相继印制出版。这期间规划筹备、调查清理、编纂审订、校勘定稿、印制出版,几十家图书馆几百名专家学者,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完成了“总目”巨著,而且加深了对中华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认识,其中的甘苦得失,值得认真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然后才能分出轻重缓急,重点先行。1992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上提出编纂《中国古籍总目》。会议决定这一项目由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持,设立编纂办公室,并由国家图书馆等11家图书馆古籍编目人员组成编委会。1993年7月,启动编纂工作。1999年,编纂工作因机构调整等原因而暂停。
2003年年底,《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工作重新启动。为加强领导,依据工作需要及人员变动情况,组成新的编纂委员会,并委托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及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相关人员,具体承担了《中国古籍总目》各分部(类)的编纂任务。调整后的编纂委员会,对《中国古籍总目》原定的收录范围、立目原则、分类表、著录规则等进行修订,并重新确立编纂工作流程及时间表,随即展开紧张工作。2004年以来,《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工作,严格按照“分卷主编馆编定初稿;编委会组织专家审订,分卷主编馆参照专家意见修改以形成二稿;工委会组织编委会以外的专家统一评审;最后由编委会并吸收专业出版社中华书局[微博]、上海古籍出版社审读定稿”的四大流程推进。经过这四道大的工序,可以说编纂审定是十分认真、十分规范的。工委会先后组织了十几次大型工作会议,各相关图书馆大力配合,专家学者热心支持,编纂人员夜以继日辛勤劳动、反复考订,又经六载,终于完成全部书稿。于2009年9月率先出版了“史部”和“丛书部”。2012年7月,其他三部分:“经部”“子部”“集部”全部出齐。全书索引编制工作已近尾声。
《中国古籍总目》作为目前反映中国古籍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全面、最重要成果,它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搜集,第一次将中国古籍书目汇集著录为20万种。历来称誉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但这“海”究竟有多大?努力搞清中国古籍总数,这是我们古籍整理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从工作情况看,这次征信的总目数字是可信的。首先,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其次,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这些成果汇积起来采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千家;再加上参与“总目”编纂工作的同行十几年的艰辛努力,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基础是坚实和科学的。今天作出了20万种的统计数字,是这次工作的最大贡献。
第二,著录了我国台港澳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采录中国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第三,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中国古代典籍的撰著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版本极为复杂。《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几乎所有版本类型。可以说,《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第四,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例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馆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著及著述繁多,编委会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立“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立“新学类”,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第五,在编纂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在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从业人才需掌握多方面知识。《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的同志多经磨练,造就了一批古籍编目骨干,其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古籍整理事业,意义重大。
《中国古籍总目》业已出版,行将接受读者与同行的检验。回忆近20年的艰难历程,我们对所有先后参与编纂的同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对所有参与审订的专家学者,对承担出版工作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意。对总署的领导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的工作只是第一步,期盼海内外古籍整理研究者与图书馆界同志,多多指教;期盼更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古籍的普查、整理和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以期把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为世界文化的进步服务。
(作者系《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 杨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