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年,数百名专家、学者、手工艺人的心血,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出版工程完成。这是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渊阁《四库全书》修成后,首次依原书版式、规格原貌影印出版,实现了原大影印《四库全书》的百年梦想。据悉,这部堪称当代文物仿复制的巅峰之作全球仅限量发行20套。
关于《四库全书》
乾隆37年(1772),乾隆皇帝诏令,举全国之力编纂一部人类文化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图书——《四库全书》。乾隆46年(1781),第一部《四库全书》告竣,入藏故宫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二百三十八万余张,总字数近八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门类之全、内容之丰、规模之阔、书写之精,均令人叹为观止;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故该书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库全书》修成后,共誊抄七部,分藏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等七地。七部《四库全书》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第一部完成本。作为“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帝对此本过问最多,参与其工作的人员自然不敢怠慢,编纂质量得到了保证;因为是第一部《四库全书》,所以抄写的人员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可以说,文渊阁《四库全书》集中了当时最好的书家缮写,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校对最为认真细致,错误最少;因为是第一部《四库全书》,所以用料最为考究,最能传神地反映出善本的所有元素。所以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最权威、最有价值的版本,最受世人关注。
传统工艺手工打造
作为中华文明的伟大标志,近百年来《四库全书》迭遭磨难,七部《四库全书》如今仅余其半。最受世人关注,最具象征意义和最具研究价值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也书阁分离,世人难睹其真容。
面对这部文明经典多难的命运,为更好地保护民族经典,传承民族文化,国内无数有识之士及全世界爱好中华文化的人士纷纷倡议原大影印《四库全书》,但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及其他因素限制,一直未能成真。
线装书局联合北京苏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传国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选取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底本,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为此,出版方斥巨资建立了从宣纸生产、制版印刷到手工装订、木器制作的全产业链建设,全部300余道工序,除少数几道工序,其余全部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以确保原汁原味,再现原书传统形制之美 。全程参与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专家、学者、 手工艺人达500余名。
如今,这一传世精品已呈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传之久远的文化瑰宝,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采用久负盛名、有“纸寿千年”美誉的安徽手工宣纸印造。全书采用传统印刷工艺,力透纸背,墨色均匀,字字清晰。封面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传统手工包背装,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传统手工包背装。
为尽善尽美地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风华,出版方特别依照原书样貌打造了6144个楠木书函和100余个书柜盛放全书。楠木防虫防腐,既有益于图书保存,又可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昔日皇家奢华气韵,而盛放全书则需300余平米。有权威机构评价此举,是我国文物仿复制史上一项空前宏大的工程,是当代文物仿复制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四库全书》的影印在出版史上曾经多有,但按照原书原貌原大影印出版,还是第一次。因此,此次出版从一开始便受到了有关单位、文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等出任项目顾问,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担任项目主任。
据出版方介绍,目前,已有多家海内外著名文博机构表达了收藏意愿。为配合这些机构的收藏,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世人了解、欣赏民族文化经典,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增强国人追寻 “中国梦”的自信,出版方将正式启动“文渊阁《四库全书》全球巡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