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堂邑镇路庄村,60岁的路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从老家发现的一摞旧书。这些书籍全部是清朝晚期印刷发行的雕版图书。
据路先生介绍,其曾祖父生前酷爱读这些书籍,“他已经去世50多年了,爷爷一直将这些书锁在老家的一个木箱子里,从来秘不示人,因此家人见到的机会也较少”。今年4月,路先生90岁的爷爷去世了,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这些书籍。
回忆
古楼到闸口书庄曾有几十家
这摞书共有20余本,其中有6本一套的《四书补注备旨附考》,内署“东昌文英堂藏版”、“光绪甲申春刊”等字样;还有“东昌万兴成梓行”的《下论集注》、“东昌义成堂梓行”的《告子集注》、“福成堂梓行”的《下孟集注》以及“三合堂”的《双锁记》等散册。
细嗅书香,仔细翻看泛黄的纸张,在一本“书业德”出版的《论语集注》旧书后面发现了“东昌府堂邑县后景家屯景凤德写校字、许堤口许裕德刊校字”字样。另一套《四书备旨》的古籍,书名页也署着“东昌善成堂板”,书尾印有“山东东昌府堂邑县城西三奶奶庙刻工人徐凤池”字样。
这些书上出现的“东昌文英堂”、“东昌义成堂”、“东昌万兴成”、“东昌善成堂”、“福成堂”、“书业德”等字样其实都是当年的书庄老字号。为了弄清这些书庄的大致情况,记者拜访了94岁的古城文化爱好者朱成德先生。
“这些都是咱东昌府出版的老书,以前东昌府书庄多,都是刻书、印书兼经营。”朱成德回忆,他小时候,古城里的书庄已经寥寥可数,因朱家曾是书香门第,朱成德上一代人就爱与书庄打交道。
朱成德说,清代到民国前期,从古楼到闸口,分布着几十家大小书庄,“东昌义成堂、万兴成、福成堂都是小型书庄,而书业德、善成堂、文英堂都是大型书庄”,文英堂出版书籍不少,是聊城四大书庄(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之外的另一个较大书庄,它创始于清乾隆年间,民国中期停业。三合堂是个小型书庄,主人程筠轩是名晚清秀才。该店主要经营自编自印的‘唱本’或曰‘小花页’,属于民间文艺通俗读物,书版有200多种。善成堂为东昌四大书庄之一,址设楼东大街东口偏东路南。所出书籍,雕刻、印刷、装帧都很考究,生意兴隆。善成堂存有书版上千种,除四书五经、小说演义之外,还有当地人编撰的用于“宣讲”的书籍。民国年间,善成堂仅靠卖底货维持,“善成堂是全国著名大书庄,它的总号就设在东昌古城内。”朱成德说。
技艺
京都书坊也来请堂邑刻工
书上写的“堂邑县后景家屯景凤德、许堤口许裕德”、“山东东昌府堂邑县城西三奶奶庙刻工人徐凤池”等,都是当时的雕版刻工。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说,过去多数作坊讲究质量,出版的书籍美观悦目,而图书的优良取决于刻印工人精湛的技术。他翻开一本旧书指点道:“你看路先生家里这些书,字体都比较精美。”
东昌书坊刻工均从堂邑西南一带聘用,不少书版还由那一带村庄的妇女利用农闲季节在家雕刻。他们有世代传承的精良技术,下刀准确、熟练,字体俊秀,少有错误。“堂邑刻工的声誉伴随着东昌府图书的销售而传扬大江南北,以至于京都的书坊也来聘请堂邑刻工。”
辉煌
雕版图书出版量江北最大
“清代东昌有51家老字号名称,其中44家书庄刻印过图书,如二酉堂、义成堂、文酉堂、文筠堂、书业德、善成堂、聚奎堂、福成堂、锦文堂、诚善堂等均有图书传世。”高文广描述,清代东昌府木刻出版业非常发达,几十家书庄立足于刻书印书,发挥运河通航优势,大量批发给各地书商,使东昌府图书畅销国内各地。
聊城与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相比,官刻、家刻稍欠发达,图书零售量小,书店家数也不占优势。但是,北京琉璃厂的120多家书店,仅有三分之一书店有刻书记录,刻书最多的书店仅刻书数十种。“而聊城地方史料记载,四大书庄各有书版数百种,有的甚至上千种,三合堂刻印过二百多种小花页,这么大的出版量是江北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可以这样说,北京是江北最大的图书贸易中心,而东昌府是江北最大的坊刻印书中心。”高文广自豪地说。
古籍收藏爱好者傅先生分析,路先生家存的这些线装刻本,基本都是本地产物,对研究清代聊城的历史文化以及雕版技艺和印刷技术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这些是聊城出版发行业兴旺的证据,值得收藏。但因都是四书五经之类,是过去私塾教育的课本,又都是晚清时期的,存世量相对较大,目前市价不会很高。”
(记者 延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