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菁
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靠自己出售画作的钱,用以收藏文人手札,再把自己的收藏心得付诸笔端写就收藏系列丛书,出版后引起外界关注,许宏泉被认为是收藏家中的异类。
收藏是因为寂寞
说起最初收藏文人手札的缘由,许宏泉把它归结为寂寞。除了画画,许宏泉同时也做美术史方面的研究,用他的话说,这些古代诗人和学者的文章及书籍,并不是经世致用的一种学问,这种研究相对来说还是寂寞之道,但当你收藏到他们一件手札的时候,甚至是在收藏手札的过程中,会发觉其中蕴藏着很多乐趣。
许宏泉说他第一次收藏到赵翼的书法作品时,他又重新把赵翼的诗找出来研读,然后约友人驾车到无锡大山里面去找赵翼的墓,虽然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清代“乾隆三大家”,但是他的墓地依然被新修建的别墅区、开发的高尔夫球场圈在一个角落里面,无人知晓。
“但是我觉得这种寻找的过程如同收藏,和你在寻找他的一幅字的时候一样有意义、有趣味。看到他的墓的时候,会对他充满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收藏文人手札,对我来说是一种补课,每当收藏到一位文人的手札,我都会再重新阅读他的书,然后再研究这个人,而且我一定要到他的故乡和故居,到他的墓地去寻访。你会觉得跟他有更多的渠道对话。这样,我在写作时也就能写得更真实、立体一些。”
许宏泉还有个收藏动力就是写作。“我更多的快乐是缘于要写作,所以我才收藏文人手札。因为这种文章不能完全把它当做一种枯燥的理论性的或者所谓的官方学术文章来做,要尽可能把它写得生动一点,可读性强一点。所以我给这些文章的定位就是偏重于学术的文化随笔,文章本身写出来要美。像《昆虫记》就写得很有趣,如果只是介绍这只昆虫几个脚什么的,未免枯燥乏味,大家不会去读。”
和大多数收藏家一样,许宏泉最初也是零散收集,并没有像后来试图对文人从另一角度作一番梳理,并明确自己要收藏近300年文人的手札,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慢慢渐变的过程”。
至今许宏泉已经收藏近400件文人手札,而且针对这些文人,每个人要写一篇文章做成系列丛书《近三百年学人翰墨》,他收藏的主要是明末清初一直到民国,300多年文人的手札,人物主要是依循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文人为主,其中包括画家、文学家。
名头无论大小
许宏泉说他在拍卖场上更关注一些小名头的作品,“实际上他们在某些领域还是颇有建树的。”他觉得在拍卖行及收藏界,很多有钱有实力的人,他们关注的是众所周知的名家,比如古代的石涛和八大山人,到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我不想争什么,因为文人书法里所谓的小名头,就是他们本身不以书法出名,但是他们的书法我觉得更有意义,比如郭沫若、胡适的书法。郭沫若的字很贵,前些年得上百万元,但是当时买一幅胡适的字可能就十万。”他说恰恰随着人们认识的改变,如今胡适的字也非常昂贵。“越小的名头其实有时候还很难买,找不到。”许宏泉说,比如找一位五四时期的所谓不太出名的作家手札,反而很难找得到。“过去作家写了一首诗送给朋友,绝对不会像现在一些书法家那样,随便写一首月落乌啼霜满天,什么白日依山尽,他一定会有用意,为什么选这首诗送给你,肯定要反映出他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许宏泉一直在研究乾嘉学派,它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比如纪晓岚、刘墉这些乾嘉学派中的名人,我们平时只会读他们的书,但是当你收藏到了他们的手迹以后,你会感觉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好像你在跟前人面对面地交谈。”
机遇来自心灵认同
许宏泉觉得情感还是要放在收藏的第一位,市场价值对于收藏家来说不是首要的,藏品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的认同和名人本身的魅力,恰恰这样,当收藏机遇来临的时候才能把握住它。
7年前许宏泉在杭州中国美院湖边上一家画廊里,看到一幅郁达夫的书法,他问画廊主人卖不卖,对方说自己是郁达夫的老乡,不愿意出售,留着自己珍藏。任凭许宏泉如何劝说,对方就是不肯卖。许宏泉又托中国美院的朋友去问,画廊主人还是坚持不卖,再后来他又去了,画廊主人实在拗不过他,开价十万,在当时这已经是很高的价钱了,朋友告诉许宏泉最多值四五万块钱。“他开价了,我觉得很好,有机会就要把握住,十万块钱我也买了。”当时他没带现金,就给对方留下一张名片,说回北京后把钱打过来。到京后,许宏泉再和他联系时,对方说其实要十万块钱是想要吓退他,没想到他是如此真心喜欢。结果画廊主人主动提出将价格降到8万,许宏泉给了他9万。“当你真的见到喜好的东西时,不要用市场的价格去衡量它,而是根据你的喜好。你要不仅仅把它看做是一件书法,你要通过这件书法跟古代的文人对话,走进他的心里,来寻找书法背后的情感。”许宏泉觉得这才是作为收藏有意思的事。“所以我买的这些东西,不只是把它买回来收藏起来、锁起来,或者像藏珍宝一样藏起来。而是会经常把它拿出来去看它、读它、研究它、和它对话,然后写出我对作者及其手札的读后感或者研究性文字。”
用大笔养小笔
“我自己也画画,因为光写作还不行。”要拿大笔养小笔,大的毛笔养小笔,光写作赚不了钱,你怎么吃饭怎么收藏呢?所以还是要通过画画。“绘画是我的一个主要的生活和经济来源,然后用这个再去收藏我喜欢的东西。” 许宏泉没上过美院,从小就跟老一代的艺术家或者学者在一起玩儿,现在他们大多已经去世了。比如作家里面的吴祖光、张中行都跟他很熟,他也认识了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等艺术界名人,年轻的时候跟他们探讨过画。“我喜欢找他们玩儿,与他们聊天,向他们求教。画画基本上算自学。”
在这个只认名头的当代书画市场上,许宏泉的作品卖得并不算贵,人家买他的画的时候,他一定要问对方是不是真的喜欢。“我劝当代的收藏家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画,或者你要去投资,你就要去赌,总之它很冒险,这跟股票是一样的。”
许宏泉十年前就开始了文人手札的收藏,当谈及现如今再想进入这一收藏领域,起步是不是太晚时,许宏泉认为这是一个悖论。“当市场起来的时候东西才多,大家拿出来卖了,如果这个东西没有市场的时候虽然很便宜,但是你见不到。比如在5年前只要出现一件从台湾回来的林语堂作品,大家都会去争,把它炒得很高,但是觉得行情看涨都拿出来卖了,价格就会保持,不会太低,但是也不会再暴涨。就如股票,只有在涨价的时候大家才来抛,往往下跌的时候大家都不卖了,都放在手里。”但是即便可以卖画供给收藏,他现在遇到好东西时,也时常因为价钱太高而不得不放弃。“现在的收藏价格和四五年前不能同日而语,已经变成一个天,一个地了。”比如在5年前,他在上海收藏市场上看到一封朱自清的信,当时要价1.5万元,他觉得太贵而放弃了,但是去年在嘉德拍卖会上,也是同样的一页纸的朱自清毛笔书信,成交价已经是200万元。“价格高了以后,买得吃力了,但是遇到自己缺少的藏品我还是会去拼一把,实在拼不下来就放弃。”许宏泉说,“有钱的人买上亿元的齐白石的画作,但是他们不喜欢名人手札,喜欢的人又没有钱。不过,如果他们都来喜欢还轮得到我们吗?我们300万买都吃力,他一下给你叫到500万也觉得无所谓。”许宏泉曾经在杭州唐云艺术馆举行过收藏展览。不久前,中华书局刚刚从许宏泉那里选了60件名人手札展出,以浙江籍的文人书法为主,但是要全部展出需要一个很大的空间。
许宏泉觉得作为收藏家,应该不吝把自己的藏品与更多人分享与交流。“有的收藏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把藏品当宝贝一样地藏在家里,对我来说,我只是把它聚集到一起,把它写出来,然后做展览跟大家共同分享,我觉得这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