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书算得上古籍善本?日前刚结束的一场拍卖会中,鲁迅手书的一手稿拍出了690万元,也引来了一些藏友的热议。
名人字画、手稿一直受追捧,在藏市无可置疑,但将之归类古籍善本可能有些不妥。日前藏友小聚,有人即对刚刚落幕的一场春拍中,鲁迅等一些近代名人手稿列入“古籍善本”颇有异议。
据悉,此场名为中国嘉德[微博]2013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确实有不少让藏友眼睛发光的好东西,但有不少是近现代名人的手稿,如曾国藩的手书家训,林语堂的题词,徐志摩、胡适的书札乃至李苦禅画的鹰等。有藏友认为,虽然不影响喜爱这些藏品的藏家前往竞拍的热情,但“古籍善本”是个专有名词,其指向更多应该是书籍。
藏市上演“古书丽影”
近年来,一些深藏民间的古籍纷纷浮出水面,虽然只是小众收藏之物,但在藏市拍场上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成为继字画、瓷器后又一投资热点。
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册以4830万元创出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可谓率先掀起了古籍热潮。到了去年又发生了两件让人惊叹的事,先是年初“过云楼藏书”(179种1292册)拍出了2.16亿元的“天价”,而其在2005年的拍卖成交价为2130万元,时隔数年后的这次重拍,其升值空间再次引来惊叹。后是年尾永康“广韵楼藏书”拍卖,总数为823件,成交373件,总成交价7498.6万元,此中最热捧的藏书是宋版孤本《钜宋广韵》以3450万元落锤。
一向低调的古籍善本板块仿佛在一夜之间,从“非主流”的小众板块变成了众所关注的“蓝筹股”。此次中国嘉德2013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中,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手稿本《五台山记》拔得头筹,以3162.5万元成交。
书为什么越老越贵
在古籍收藏中,业内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有藏家表示,因为历史变迁等原因,书籍保存不易。明清时期,宋版书已有按页论价的说法,如今,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可达万元,那么百页左右宋版书的价值自然非同小可了。
“有很多人会认为古籍就是指线装书,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恰当。”据介绍,在古籍中,还有卷轴装、经折装、包背装等。线装本是从明代中期以后才占据主导地位的,但也是中国古书最具代表性的装帧形式。另外,因为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所以在此之前乃至之后,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一直属于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而其中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所谓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来印书的印刷工艺。活字本,即用活字排印出来的书。毕昇发明泥活字以后,开始陆续出现多种材质的活字本古籍。
线装书不一定就是古籍。很多人会认为古籍就是线装书,这是由于流传下来的古籍绝大多数是线装书,才让人产生的误解。线装本仅是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新中国成立前后乃至现在仍有不少书籍以线装书的形式出版。
怎样的书能称“古籍善本”
此次嘉德春拍的“古籍善本”专场中,以690万元成交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以230万元成交曾国藩的手书家训……这些手稿能不能算是“古籍善本”呢?
对此,藏家看法不一,有藏家认为,将这类物品归类“名人信札手稿”可能更为妥当。不过也有藏家认为,有些手稿是作者的作品(书籍)原始底本,属于文字没有修改完整的或已经修改写定尚未付印的原始稿。在某种程度上讲,比印刷后的成品更为难得。
据介绍,“善本”最初其最本质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错误等瑕疵的书本,简单说就是好的书本。“善本”这个名称大约北宋时才开始使用,由于历史自然损耗,加上天灾人祸等因素,到清代就把宋元本以至其他稀有的旧本书也称之为“善本”,这样就混淆了原来善本的概念。现今而言,“善本”还包含着书本身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代表价值等因素。所以,对于“善本”可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校勘性的善本,一种是文物性的善本,体现的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一般现今收藏界内所说的“善本”,多以16世纪中叶为界限,在此前的古籍,无论官刻、私刻、坊刻等,均为善本。另外,就“古籍”而言,业内通常将1911年以前的书籍称为古籍,1949年之前的称为旧书。
总之,如今所谓的“古籍善本”,其实指的就是珍贵的文献资料,一些珍贵、稀有、内容精善的古书刻本、写本都可归类此列,其他还可包括雕版、信札、石碑、档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