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籍修复师
在书画界,宣纸有“纸寿千年”的说法。即便此话没有夸张的成分,掐指算来,大部分古籍也到了大限之年。
这些古籍,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不仅记载的内容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外在的形式也是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因此,保护它们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如何给它们修复呢?千百年来,人们也不断地在总结。公元三世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记载了古籍修复的一些经验:“书有毁裂,郦方纸而补者,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疮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
在他们看来,最佳的修复方式就是悄无声息地走来,拭去上面的尘土、补上裂开的孔洞、恢复发黄书叶的韧劲……然后不留下任何时代的气息,让它静静地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古籍修复也成为一门复杂精深的传统技艺,它不仅需要懂得纸张、版本、装裱、化学等知识,甚至还要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技能,更重要的还需要耐心,坐在桌前一动不动呆上好几个小时。
一代又一代的古籍修复师,像一个个手艺高超的医生,给一批又一批“行将就木”的古籍带来新的生命。他们为文明的传播默默地贡献着一份力量。
当这些全部手工制成的古籍与流水化作业的信息时代不期而遇,希望它们还有足够的幸运延续下去。 姜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