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洋
堪称“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如今又有一册遗失海外的孤本回归祖国。昨天下午,国家图书馆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等单位的帮助下,入藏了这册《永乐大典》。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册《永乐大典》为“模”字韵“湖”字一册,与国图现藏的前后各一册相缀,这使得其馆藏《永乐大典》“湖”字实现了部分合璧。
在国图总馆北区一层稽古厅。披挂着大红绸的玻璃展柜里,新回归的这一册《永乐大典》静静躺在里面,字迹清晰、品相完好。据国图专家介绍,由于印刷成本实在太高,《永乐大典》最初只有一套,共11095册,直到明嘉靖年间,为防不虞曾摹录一套。后来,正本神秘消失,摹录的这一套历经战火也陆续散失,目前全球范围内仅存400余册,不足全书的4%,不仅每一册都是孤本,而且每一册的发现,都可以列入年度十大国家重要文物新发现之列。
据了解,这一册《永乐大典》原由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收藏,这位藏书人于2007年来华,请上海图书馆界专业人士鉴定此书的价值,这才使得该册书被国家珍贵古籍保护计划的古籍普查专家发现。2009年,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项目启动,终于使这本古籍得以回到国内。
现存在世的《永乐大典》,保存在全球8个国家的30个机构中。此前,国图拥有其中的221册,上海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各拥有1册、南京图书馆拥有1页半。此次入藏国图的这册《永乐大典》,是国图所藏2272卷至2274卷“模”字韵当中“湖”字部分中的一册,且与前后各一册相缀,使得这三册内容得以接续。值得一提的是,“湖”字部分共有4册,除国图馆藏的这三册外,另外一册至今下落不明,尚难以“完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全程参与了这册古籍征集、入藏的过程。据他介绍,《永乐大典》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承载的是明初所能见到的宋元以前中华精神家园的全貌。永乐皇帝以其宏大的气魄兼收并蓄,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小说戏曲,网罗了当时能收集到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古代典籍约8000种,一字不改抄录下来,体现了中国人的自信、勇气和魄力。
《永乐大典》类似百科全书,全书按韵分类,每韵下面的每个字又都有很多词条。国图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专家尚未对此次入藏的这一册书中的内容进行研究,但其中包含有太子湖、太史湖等词条。每个词条下面,又列出历史上提到过该词条的典籍名字以及典籍中的相关记载。比如,“太史湖”词条下面,就有《建安志》、《元一统志》当中对太史湖的记载。
《永乐大典》在编排体例上的特点,使其成为后世辑佚之渊薮。如今已亡佚的许多古籍,都可以借助《永乐大典》恢复原貌。国图专家介绍,仅清代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就从中辑出300多种书,现在辑佚工作还在继续,目前已辑出500多种书。而新入藏的这册书是否会带领人们认识一些全新的、尚不知晓的亡佚古籍,还有待研究。
为了迎接这册《永乐大典》的入藏,国图特地举办了《永乐大典》特展,展出了该册和馆藏的42册《永乐大典》原件,文津阁《四库全书》中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旧五代史》原件,以及相关档案等,旨在较为全面地揭示《永乐大典》价值。展览今起至10月6日每天9时至16时向公众免费开放。本报记者 方非摄
名词解释
《永乐大典》:“史上最大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大英百科全书》将其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遗憾的是,《永乐大典》此后屡遭劫难,又遇战乱,几乎全部散失。
(原标题:《永乐大典》“湖”字册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