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3日讯 在扬州老城区的小巷中,有一位80后的青年王军自己创业开了一家书店,他不仅售卖书籍,还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让许多古籍重生。王军说,古籍记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手中的古籍为扬州历史文化增添厚度。大半年来,他已为百余本古籍进行修补。
修补古籍
已成他生活最重要内容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王军的店内,不足50平米的地方,堆满了各种书籍。在内层隔间,几大摞书架上,都放置很多泛黄的古籍。“四处搜寻古籍、回家后确定大致修补方案、消除古籍上的脏污、按顺序进行粘合、晒干、装订……”从今年年初开始,他的生活中,修补古籍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部分。
小店书架上,放置着不少已经修补好的部分古籍。翻开后,每页平整而清晰,这些都是王军辛劳的成果。“薄书大约一天就能修补好,而厚一点的古书需要2-3天才能修补完。”王军介绍,有的修补难度较大,就做成金镶玉装,但一般而言,细心的王军都是在实在破损严重的纸张页后,用宣纸进行衬托,以此来尽量保存古籍的完整性。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王军已经修补了150多本古籍,其中不少是关于扬州的古籍,最早的从明朝开始,到近代民国期间的线装书,年代跨度较大,包括《勤业斋诗初集》、《点缀方言扬州话》、《扬州方言韵语》等,都是他最爱的珍藏品。
钟情古籍
“书痴”小伙定居扬州
如此年轻,为何热衷于古籍的修补?王军笑言,自己是一位“书痴”,生平唯爱书。“就想过与书籍有关的生活。”王军坦言,而扬州的美景与闲适的生活节奏,非常吸引他,于是在6年前,他来到了扬州,经营了一家小书店。
为收集古籍,王军经常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古玩市场“淘宝”。随着古籍越来越多,他却感到了一丝遗憾与担忧——这些古籍不断破烂、损伤,甚至未来将会消失,“我要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他们!”
古籍修补的工具其实很简单,毛笔、糨糊碗、剪刀、镊子、小喷壶,再加上一把棕刷。但修补程序相当复杂,王军都是一点点地用心琢磨,慢慢摸索。“多数知识都是自己上网或者买书学来的,刚开始的时候,也弄坏了好几本古书,确实有些遗憾。”就在这样一本本的实践、研究、学习下,王军终于开始越修越好,“修补古籍是一个细活,细心、耐心、专心,一个都不能少。”王军说。
在王军看来,古籍修补的最高原则是“经我修完后,别人还能再拿去修补”,这个观念如何理解?王军笑言,“我修补后,与别人进行交流传阅时,如果有出错或不对的地方,别人还能继续进行修正,我认为这才是对古籍最好的保护。”王军坦言,一本古籍的修补需要花费很大功夫,有的书籍年数非常久远,比如手抄本或孤本,还需要上网查询资料,等到资料足够翔实才能进行修补。
不像专业的大型图书馆,王军的小书店内,修补古籍的道具和条件都有限,但尽管如此,王军仍然不放弃认真修补好每本古籍的梦想。“我酷爱中国传统文化,而一本古籍中又承载了许多内容。就像古籍内前人做的笔记、标上的批注,我翻阅时,仿如跨时空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内心无比踏实而沉静。”王军表示,“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我更应当去保护,让它们恢复原貌。”
收集古籍
愿为扬州文化作贡献
“我国的古籍是数千年历史发展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有重要作用。”王军笑着说道。
在王军经营的书店内,有好几排架子,修补完的书籍摆放整齐,不仅如此,他还用透明的包装袋给一个个包好。“我一直想为扬州做点事。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有意收集了一些个人诗词和中医文化等古籍,希望它们经过我的努力,能够有机会以适当的方式,为扬州的文化建设作一点贡献。”
面对未来,王军还有自己的想法。“将来或许自己还可以去做古籍,利用手上现有的与扬州相关的历史资料整合,融入自己的图书装帧设计。主要是通过更多的渠道,为古籍注入更多的创意元素,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