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镇考古发现
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群3号墓,出土了920支竹简,这在国内的书法界引起强烈反响。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郭强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很激动地说:“这是一个惊天大发现,四川很少出土汉简,更别说像这次一口气出土了900多片,竹简上的文字对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有重要意义。”而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为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著名书法家刘正成更是直言:“这批汉简一看就是书法功力深厚之人所书写,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刘正成不光是书法家,也是一位中国古文字专家,研究汉简三十多年。昨晚,远在北京的刘正成在收到记者发给他的此次出土的汉简图片后很是兴奋,他说:“1980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木牍,具体断代为秦武王时期。”据他介绍,青川木牍是四川所出土年代最早的、书写有汉字的考古实物。青川木牍上以隶书为主,也看得出有篆书痕迹。中国文字演变历史上有过一段隶变时期,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从那时开始,篆书向隶书转型,隶变持续了500年,青川木牍的书写时期是在其中期的时候,而这次老官山竹简的书写时期又往后推了100年左右,这时明显可以看出隶书风格更加成熟,是隶变过程的一个重要信物。他认为,汉简能在千年之后仍墨迹尚在,必须要脱氧保存,这少不了两个条件,要么需要环境干燥,要么浸于水中,老官山汉简有幸能存,刚好满足了第二个条件。
“我曾在大英博物馆仔细研究了敦煌出土的汉简,从书法艺术和美学价值的角度上讲赶不上这批老官山汉简。”刘正成认为,“隶书讲求蚕头燕尾,虽然图片上的老官山汉简的不少字迹难辨,但也能从一些字体明显看出它们的燕尾相当清晰,而且结构方正,已经有东汉末年‘八分书’的感觉,‘八分书体’则是隶书的规范体,也是当时的标准字体。从这几点就可以判定老官山汉简的书写者运用了规范的书体抄写形式,书写者的功力深厚,这些字体也颇具美感。”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
(原标题:书法家刘正成:老官山汉简美学价值超敦煌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