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方翔
2014年1月5日,在南京经典秋拍中国书画专场上,,艺术品市场就创出了一个新的千万天价:在南京的一场拍卖中,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经过44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050万元的价格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达到1207.5万元,创下了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新纪录。
这似乎预示着近年来备受追捧的名人信札及手稿市场,将在今年继续高歌猛进。然而,在投资领域没有只涨不跌的东西,过分炒作的背后也会隐藏巨大的风险。
从“配角”到“主角”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于名人信札以及手稿的拍卖市场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一年,高价拍品贯穿于春拍和秋拍:在嘉德春拍中,鲁迅《古小说钩沈》手稿,估价60万至65万元,成交价为690万元;在嘉德秋拍中鲁迅致陶亢德的一封信,估价180万至22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655.5万元。在6月,钱钟书私人书信手稿遭拍,其夫人杨绛表态强烈反对拍卖进行,拍卖公司最终发声明宣布停止拍卖。随后,杨绛还将此事诉诸法院。该事件也引发众人对“名人书信频遭拍卖”的高度关注,引发公众对于书信的文物价值、隐私性质的激烈讨论。
相比书画,信札和手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算是艺术品市场上的“配角”,不要说是突破千万高价,就连百万也只能算是稀罕的珍品。甚至一些拍卖行为了将其卖出好价钱,放入书画专场中。但真正让收藏者看到巨大价值的,还是2009年的拍卖市场上,陈独秀等致胡适的13通27页信札成交价达到544.4万元。随后,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优先收购权,将这批信札买下。这个举措堪称一个里程碑的举措,并使得更多市场人士从单一关注名人书画,转而对于信札和手稿有了更大的兴趣。
在这几年的拍卖市场上,各家拍卖行开始对于名人信札及手稿推出了一系列的专场,像北京保利2011年春拍推出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墨迹专场”、2012年北京匡时推出的“南长街五十四号梁氏藏重要档案” 专场拍卖、2013年中国嘉德推出的“凝望百年——政坛、文坛、艺坛名人翰墨留韵”专场拍卖等,将市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手稿和信札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之所以地位的上升,是有其内在逻辑的。相比书画市场上的高换手率,在信札和手稿的拍卖市场上,一件拍品的重复出现频率并不是很高,这显示出市场中投机者比例不多。名人信札和手稿的流动性之所以比较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个性化实在太强,几乎每一件拍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买家来说,竞拍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譬如在2007年的拍卖市场上,张怿伯的《镇江沦陷记》手稿,以8万元起拍,最终以107万成交,被一位民营企业家获得,并在镇江沦陷70周年纪念日前夕捐赠给了镇江博物馆。而且入藏了博物馆之后,也不可能再到市场上流通了。
同时,有些手稿虽然在市场上流通不少,但实际上的存世量并不一定很少。就拿鲁迅的手稿来说,目前绝大部分还是存放在图书馆、博物馆中,而真正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则是凤毛麟角,因而也能够往往一出现就能拍出天价,特别是其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像《古小说钩沈》虽然只有一页,但是有周作人的题跋,称此件“时在民国初元,距今已五十年矣”,可称周氏兄弟合璧之作,其意义已经超过了一般鲁迅手稿的范畴。
赝品防不胜防
在许多分析信札和手稿的文章中常提到,之所以如此受到追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造假很难。这个理由听上去似乎十分有道理,因为要凭空捏造出一大段文字来,特别是用名人的口气说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根据已知的出版物,甚至名人信札的真迹来进行造假的情况,现在已经是越来越普遍了。复旦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名人学者信札类书籍、中华书局也有相关出版物,都成为作假的蓝本。
譬如,2013年在北京拍卖市场上出现的一通徐志摩的信札,细心的收藏者就发现在两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致陶孟和、沈性仁夫妇的信札中就有同样的内容,而在其他的文献中,也可以找到类似内容。一些人戏称,这大概是徐志摩群发“邮件”吧。由于上面有一方徐志摩的印章,而引起了沪上著名学者陈子善的怀疑,像这么一封便条似的信件居然还盖章,这完全不符合有关常识。作为信札来说,一般不钤印章,较少有名人题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这些无疑是一个辨别上的常识,也是许多造假者往往会“画蛇添足”的。
应该说,信札的来源是鉴别真伪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是文化机构处理的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则来源较可靠,可信度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造假者往往也是看重了这一点,往往会伪造一些“附件”,或者说一点故事,让赝品看上去更像是真的,这也是造假的一个新趋势。
现在,随着国内名人信札的价格越来越高,不少人开始关注海外名人信札,2013年的拍卖会上,像拿破仑、大仲马等名家信札纷纷露面,并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成交。难道海外名人信札就没有赝品吗?美国司法部曾经破获过一桩数额巨大的名人签名造假案,来自加州的盖伊·瓦尔曼夫妇,因涉嫌在网上出售伪造的名人签名而被捕。早在1928年,美国《大西洋月刊》收到了据说是林肯总统青年时写的6封信,其中2封是写给情人安·卢特里奇的,另外4封是写给友人的,其中提到卢特里奇。《大西洋月刊》雇佣了私家侦探调查,最后查明这些信件是模仿林肯的笔迹伪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