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浙江图书馆嘉业藏书楼的印书版片主要为两部分,一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刘承干自己刊刻的版片,被称作“嘉业堂版片”;二为清末浙江官书局刊刻的版片以及浙江图书馆接受捐赠的版片,这一部分被称作“浙江图书馆版片”。两种版片共计约15万片。
嘉业堂版片
嘉业堂刻书开始于1913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历时24年,其间刊刻了书籍184种。刘氏刊书的地点,据其自己介绍:“上海与京师外,若南京、扬州、武昌,皆设置工厂。”由此可见,刘氏刻书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嘉业堂刻版的版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仿照仁和朱氏结一庐书版的版式。结一庐书版的样式,均为黑口,单鱼尾,左右双栏,每页11行,行21字,字体为仿宋体,刊刻精美。结一庐的版式一直为刘承干所沿用。现存《嘉业堂丛书》各种版片其规格版式均与结一庐刻版相仿。刘氏所刻《求恕斋丛书》、《留余草堂丛书》等,行数为10行或11行,每行20字或21字,仍与结一庐版式相近。
嘉业堂刻版的第二种版式,是影刻宋本。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所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种史书中。以《史记》为例,刘氏所藏《史记》,经缪荃孙、叶昌炽等鉴定为宋蜀刻大字本。宋刻本中的蜀刻本,又以墨优纸佳、书写方正雍容、版式疏朗雅洁而驰名,所以历代被视作绝妙艺术瑰宝、罕有的文物精品,价值不菲。为了能保持宋蜀刻本的原貌,影宋刻本的版式、字体等均严格按照原本。现存嘉业藏书楼的《史记》版片,书版规格为37.5cm×22.5cm,版式为黑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每页9行,行16个字,每字大小约1.5cm×1.5cm。书中原有的宋代避讳字,也照样刊刻。嘉业堂刊刻的《影宋四史》,在当时社会上很受欢迎,全国各大图书馆都来函或来人索书。
浙江图书馆版片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为了重兴文化,就相继在全国各省兴办官书局,浙江官书局就是当时最早、最重要的省级官书局之一。根据洪焕春的《浙江文献丛考》记载:“浙江官书局自同治六年创办到光绪十一年(1867至1885),先后刊书达200多种。”此后,浙江官书局和浙江图书馆合并,官书局的版片即归浙江图书馆收藏。两家合并之后,浙江图书馆一度曾继续刻印书籍。
1922年,钱塘汪氏振绮堂后裔汪玉年,将自家藏书楼最珍贵的22种雕版印书版片,赠送给浙江图书馆。其中《沧浪虹月词》等10种,均为嘉庆道光年间雕刻的版片。
1933年,钱塘孙氏寿松堂后裔孙康侯,向浙江图书馆捐赠了一批极为珍贵的雕版印刷版片。其中有《后汉书补逸》(同治七年刻,1868)、影宋精刻本《乾道临安志》(光绪二十年刻,1894)等。
1933年,著名藏书家丁丙后裔丁立方,将丁丙一生耗费心血辑刊的著名成果所刻的雕版赠送给了浙江图书馆,其中有《武林掌故丛编》等15种。
1933年左右,先后向浙江图书馆赠送和寄存雕版印书版片的还有樊漱圃、王修、冯庆瑞、项兰生、谭镏、胡宗楙等人。这些版片在1965年全部由浙江图书馆运到嘉业藏书楼保存。
保护和利用
现存嘉业藏书楼的版片数量庞大,如何保护此批文化遗产,对图书馆提出了严峻挑战。2010年10月,“嘉业藏书楼版片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由浙江省财政下拨经费,对雕版进行保护和整理。保护工程对原有版片库房进行了修缮与改建,嘉业藏书楼存放版片的库房共有5个,其中两个库房是刘承干在建造藏书楼时建造的,库房离地80厘米,建有一层中空地搁板,并开有气孔,以便通风、防潮。库房四周开有窗户,库房内放置版片架。版片架是刘承干建造嘉业藏书楼时定做,木制长方体框架,中间为存放版片的木质隔栅,间隔距离大约三四厘米,这样既可以通风,又方便提取,版片发生虫蛀情况也不易传播给其他版片。实践证明,嘉业藏书楼原建的两间版片库房,已充分考虑到气候、地理、空间、板材等因素,考虑已很全面。其余3个库房,是据原来藏书楼工友住房等改建。浙图主要针对改建房屋进行保护性修缮,增加地搁板和纱窗等设施,并对库房天花板进行全面的改造,使版片库的功能更加完善,有利于版片的存放。
嘉业堂所藏版片出版利用的主要成果有:1964年6月,浙江图书馆与杭州市古旧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合作,利用浙江图书馆馆藏雕版印书版片,印刷出版了《续资治通鉴长编拾遗》、《适园丛书》、《四明丛书》等书共计11种。1980年8月,浙江图书馆与北京文物出版社合作,印刷出版了《嘉业堂丛书》、《吴兴丛书》等书共计207种,共使用馆藏版片5.6万余张。1980年10月,浙江图书馆又与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杭州古旧书店合作,印刷出版了《武林掌故丛编》、《金华丛书》等书共计20种,共使用馆藏版片3.7万余张。2000年10月,浙江图书馆与浙江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印刷出版了嘉业藏书楼著名的“宋四史”中的两种——《史记》、《三国志》,共使用版片2000多张。
(本文由浙江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