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龚文颖
许多人都读过中文书、外文书,但您读过少数民族古籍吗?在广西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广大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流传有各自的珍贵典籍。6月14至20日,“八桂遗珍——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成果展”在自治区图书馆展出,许多藏在“深闺”的珍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大开眼界
广西现藏少数民族古籍约5000册
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蓝凌云介绍说,在漫长的历史中,广西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众多珍贵典籍。但由于历史原因,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大多散藏于民间,鲜为人知。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区多次组织进行民族古籍的普查、搜集工作。目前,自治区图书馆收藏有少数民族抄本1483册,加上自治区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部门的收藏,总数约有5000册。
现存的少数民族古籍中,以壮族古籍数量最多,主要是广西民间歌书等,以手抄本的形式世代流传。在形制上,歌书一般为毛装和线装,用纸是广西本地产的土(纱)纸。“纱纸”一词在词典中查不到,但相信中年以上的本土居民应该见过——它与宣纸有所区别,质地疏密不均,但韧性很好,其原料采用竹子、皮麻树等长纤维植物,用料根据四季而变化。壮族人多用它来抄写族谱、屋契等,而祭扫祖坟所用的白色经幡,也是纱纸的一种。
其他少数民族的古籍也很有研究价值。例如瑶族的典籍以记载民族来源、迁徒历史、宗教信仰为主,过山榜(也称评皇券牒,记载瑶族历史的文献)、盘王大歌、女书等古籍为瑶族特有。毛南族的古籍鲜有人知,以反映“肥套”(还愿仪式)的民歌抄本最具特色。
“左意右声”的古壮字
汉字中有不少形声字,壮族古籍中使用的古壮字,也与形声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壮字是壮族先民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或者用汉字记音等方法创制的。蓝凌云说,要阅读壮族古籍,如果没有一些古壮字的功底,就只能一知半解。
古壮字的辨识有个规律,即一部分文字是“左意右声”。例如,“米厚”字在壮语中是“米饭”的意思,左边的“米”字旁是表示字意,右边的“厚”字则表示壮语 读音hou;又如“魚巴”字是壮语“鱼”的意思,“魚”表意,“巴”代表壮语读音bya;还有“ィ云”字,是壮语“人”之意,“ィ”是意,“云”表示壮语 读音vunz。
在过去,壮族人民为了学习汉字,还编过一本名为《三千书》的工具书。这本书收入了约3000个汉字,并以古壮字注汉字——汉字在前,用大字体;注文在后, 用小字体。每个汉字的古壮字注文还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应的古壮字写法,二是用古壮字解释汉字的含义。如汉字“气”对应的古壮字写法为“希”等,与现在的 《汉语词典》可谓不谋而合。
读者有望阅读古籍电子版
今年4月,广西有97部古籍入选第三批全区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包括4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用十壮字写成的《鲁班唱不分卷》就是其中一本。
蓝凌云介绍说,《鲁班唱不分卷》是清代光绪年间大新县的抄本,它是一部壮族民间师公在请神、跳神时所用的唱本,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唱诵师公祖鲁班的身世和功德。东周时期的古人鲁班,被壮族师公奉为行业之祖,并专门为其写唱本,可见汉族与壮族文化融合之深。
我区收藏的少数民族古籍珍本中,可以说本本都有故事,饱含先人的智慧。清朝宣统年间壮族男女青年对歌用的袖珍歌本《宽欧巾》,能塞在裤兜里,随时掏出来看 一眼。道光年间用于卜卦的《卦书》,用彩绘图像画出各种卦像。记载壮族始祖布洛陀和麽渌甲创造天地万物、造字定礼仪等的清代抄本《叭付祖宗》,是一部少数 民族史诗。可惜的是,由于广西气候炎热潮湿,不少古籍受到损坏,没有了封皮、护页,加上民间保存条件简陋,这些古籍还面临虫蛀、水渍、撕裂等风险,亟需保 护和修复。
为了保护好历史的遗存,馆藏的珍贵古籍平时不能轻易示人。但蓝凌云也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今年起,广西图书馆与自治区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计划合作开展少数 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在3到5年内,有望为普通读者提供古籍条目检索、全文阅读工作,让更多藏于“深闺”中的珍本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