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家迎):走进中国国家图书馆内的一间教室,晚上八点钟的这里一片忙碌景象,又与一般的课堂迥然不同,学生们并没有在专心听讲,而是三三两两,各忙各的: 有的在虚心向老师请教问题,有的在专心整理破损书籍页码,也有的在小心仔细粘补书籍破损。他们都是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古籍鉴定与修复方向成人大专班二年级的 学生。
据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负责人闫征介绍,从2008年开始招生,目前古籍鉴定与修复方向大专班已经是第六届了。大专班学制三年,除了寒暑假, 每周都有课。因为学生是以业余爱好为主,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工作,因此上课时间选在每周一和周三两天,周末还有集中的授课。“生源主要是在北京工作的,近两 届多起来的是家里是从事这行业的,比如说家里有收藏旧书的,家里开修书行当的,还有一些来自典当行和拍卖公司,像中国书店也有员工来参加。”
目前古籍修复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古籍修复实操、书画装裱实操和古籍版本鉴定常识三门核心课程,以及与其配套的中国文化史、书画篆刻、目录学 等外围理论课程。闫征说,在国家图书馆里上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国家图书馆这个地方上课,本身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实验室也设在 国家图书馆,我们可以共享实验室和硬件设备,所以学生在这里上课,能接触到的东西都是行业里最专业、最高级的东西。”
闫征说,古籍修复是一门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艺,得到名师的指点至关重要,在国图的古籍修复班授课的都是国图的修复专家,业务能力在全国也属于 最高水平。“老师呢,当时第一届刚创办时基本上都是以正高级职称为主,像里面包括版本学的一些专家,像研究敦煌佛经的李际宁先生、研究明代版本的赵前先 生、像我们现任古籍馆的副馆长陈红彦女士,都是这个行业最顶级的专家来给学生授课。”
在教室里,一个在那里静静修书的女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叫廉成春,早在7年前就已开始接触这个行业,来这里进修就是为了进一步提 高自己的技术,她对正在那边指导其他同学的杜伟生老师崇拜有加。“杜老师是修复的传承人,像四库全书、永乐大典都是杜老师他们去研究、去修复的,杜老师在 业内,在行业里,他是一个老师,我是特别尊敬的。听着杜老师的名字奔到这个班的。”
杜伟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经整整40年,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我1974年入行,今年正好是40年。”
对古籍修复行业,杜伟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最担心的是缺乏有经验专业人才的问题。“所有问题除了人的问题都好解决。真正动手修好东西的,没有10 年、20年经验不行,但现在这个缺。现在全国有12家国家级的修复中心,这12家里工龄在20年以上的没几个人。关键就是这个人在这经验积累过程比较麻 烦,这个是最麻烦的。”
杜伟生说,开设这个班的目的主要是传授和普及技术,参加学习的学生也都是真正喜欢古籍修复这一行的。
据我们了解,在这个班的二十多名学生中,从事古籍修复行业的人其他很少,大部分是在画廊、媒体、拍卖行业工作的。班长任汾忠说,大家因为一 个共同爱好走到一起,虽然平时都有工作,但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块的,再辛苦点儿都是干自己喜欢的 事,蛮有兴趣的,再加上国家图书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的师资非常非常棒,国内顶尖的。”
这个班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很多,年纪最大的是46岁的施文雷,他说,自己就是因为对古籍的爱好而来学习的。“我是做拍卖公司的。因为古籍从小就接触过,而且对古代文学从小也就喜欢,正好有这个机会,而且杜老师讲课就来了。”
当被问到与年轻同学相处有没有困难时,施文雷说完全没有压力,而且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个技艺感到特别欣慰。“压力倒谈不上,真正来说我其实比较欣慰,这么多年轻人能够喜欢这个东西,不是我们这些老人才喜欢。这个班级氛围很好,大家都喜欢它才来学习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技艺,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通过互联网、微博和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下一步还会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放一些古籍修复相关解说、图片、视频等,来更好地宣传古籍修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