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古籍 >> 古籍善本 >> 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古籍 >> 古籍善本 >> 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作者:佚名      古籍善本编辑:admin     
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现场 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现场

  2014年9月9日,正值国家图书馆建馆105周年。在那一天,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的国家典籍博物馆将正式开馆,并面向个人读者开放。这座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服务、公共教育、文化传承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将带领观众穿越历史,近距离地感受那些珍贵文献的魅力。

  建在图书馆中的博物馆

  在中国,宋代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可谓家喻户晓,在不少图书馆中都可以找到。但要想一睹司马光手书原稿的真容,却不那么容易。如今,在即将正式开馆的国家典籍博物馆中,这份珍贵的手稿将走出“深闺”,与普通观众“面对面”。

  藏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资治通鉴》残稿共计465个字,记载了自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一年的史实。在这份原稿上,每段史事只写了开端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其他内容用“云云”二字作以省略,所写的是今天通行本《资治通鉴》第92卷的内容,但在文字上略有出入。

  这份残稿是司马光手书的、唯一传世的《资治通鉴》原稿,而它只是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9个展览中800多件珍贵展品中的一件。

  作为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集中展陈空间建筑面积达11549平主米,拥有9个展厅,其依托的是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国家图书馆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的皇家藏书,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其馆藏的敦煌遗书、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少数民族文字典籍和名家手稿等珍品多达275万册(件)。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史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兼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说,“而国家典籍博物馆能够长期、系统和全面地展示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的中华典籍,展示中华典籍产生、传播的历史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展示中华典籍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韩永进看来,国家典籍博物馆提供了一种图书阅览的新形式,不但拓展了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和典藏保护的职能,而且使得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功能得以充分融合。“典籍博物馆将为读者提供更直观、更具有文化品位的阅读体验。这样,读者来到图书馆不仅可以欣赏到充满文化灵韵的珍品展示,还可以聆听文献承载的思想声音,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让古籍更“接地气”

  “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谈到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职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非常赞同美国博物馆专家古德的这句话。

  从17世纪后期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到1753年世界上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建立,再到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李虹霖认为,这期间博物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那就是从早期以收藏为主发展到公共开放,再到今天的休闲学习与服务功能。“其中休闲和服务功能的注入为博物馆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增强了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说,古籍可能是晦涩难懂的,所以让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品贴近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李虹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公众服务上下足功夫,想办法让古籍更加易于普通观众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善本古籍展厅,就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江民和雕版刻印师宋保胜现场演示的《红楼梦》插图的雕刻和印刷过程。就在其旁边,元代木活字发明者王祯独创的“转轮排字盘”也被仿制出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不同的精妙之处,就以这样“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博物馆和图书馆都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观众来听过,但容易忘记,来看过也记住了,但印象不深。只有观众亲手做过,才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李虹霖说道,“所以,国家典籍博物馆在观众互动方面,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虹霖所说的观众互动服务的典型代表就是放置在展厅内的甲骨文互动写字设备。在这台设备的触摸屏上显示有字帖,包含了甲骨文中出现过的十二生肖和百家姓中的文字。观众可以触摸屏幕选定某一个文字,然后按照屏幕上字的模子用手指临摹,并且可以将亲手书写出的甲骨文打印出来带回家去。

  科技设备助力古籍“活化”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珍贵古籍文物需要严密保护,但同时观众又有阅读古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博物馆利用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了一些有趣又实用的互动服务。

  比如,在金石拓片展厅的地面上就流淌着一条蓝色的“汉字历史长河”。跟随着流动的文字,观众可以认识到汉字在3000多年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其实,这件数字艺术品就是将文字投影在展厅地面上,并使其不断流动以打造出弯曲的河流形状。在这条“长河”的尽头,一个巨大的屏幕上循环出现《曹全碑》《张迁碑》等中国十大碑帖的拓片影像,便于观众了解和学习。

  科技设备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也能使亲手“翻阅古籍”成为现实。年代久远的珍藏典籍,无法让参观者直接翻看,但通过在展厅内设置一个透明液晶屏,利用微波传感与电子典籍的结合,就能够使观众在观看展柜中的真实古籍的同时,还能轻松地阅读古籍中的内容。这样的方式既能保护古籍,又能满足观众的阅读需求。

  还有,展厅内的《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善本旁边也放置了一个放大的高仿版本,另外还带有一个透明的可触摸屏。观众用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就可以逐页翻看这件典籍中的内容。

  国家典籍博物馆中的观众反馈系统也因科技设备而有所创新。与传统的观众留言模式不同,该博物馆通过触摸屏和大屏幕展示的是观众的电子留言。参观者只需在触摸屏上手写留言,点击发送到墙面的屏幕上,屏幕就会循环播放所有参观者的留言内容。

  把古籍文化渗入生活

  李虹霖认为,要真正实现“文字活起来”的目标,文博工作者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大家都在讲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就记载于历代经典古籍之中。”李虹霖说,“但是,现在很多古籍藏于深宫无人知,这就需要文博工作者通过各种形式让这些珍贵文物走进大众。人是文化的创作者,也是所有者和传承者,只有亲近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建立和传承核心价值观。”而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成立就将架起国家图书馆馆藏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将中国的文化遗产惠及社会公众。

  8月1日起,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接受社会团体预约参观,9月9日将正式开馆并面向个人读者开放。提到未来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发展,李虹霖表示,会根据观众需要和博物馆特色适时策划举办主题展览、历史文化讲座和读书沙龙等活动。

  “国家典籍博物馆不仅要成为中华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典籍文化的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世界典籍文化的传承交流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未来还将实现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的全面聚合,建设成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播基地。”李虹霖说道,“我们要用丰富的文化服务走进民众,让书籍文化的魅力感染每一位参观者,也让关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让古籍文化真正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我想这也是‘文字活起来’的另一种含义吧。”

  《中国科学报》 (2014-07-25 第17版 文化周刊)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