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宇强
近年来,名人信札在拍卖场上频频出现,其成交价格也不断刷新。去年的嘉德秋拍上,鲁迅于1911年所写手稿《古小说勾沉》更是以690万成交。今年年初的南京经典秋拍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经过44轮的激烈竞价,成交价达到1207.5万元,创下了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新纪录。
为什么名人信札越来越受拍卖行的青睐,而且成交趋势愈加激烈?名人信札的价值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咨询了广东省收藏协会副主席黎展华。
名人信札升温源于投资市场对新板块的挖掘
在之前的收藏类别上,名人信札属于比较冷门的一类。国内名人信札的拍卖,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彼时翰海秋拍的拍品中有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当时估价10万元,每通信平均6000多元,最终以流拍结束。作为国画领域中备受认可的徐悲鸿,其信札相对国画作品而言,价格自然不高。但在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信札有收藏价值。
时间来到2004年,同样是徐悲鸿的信札,仅为3通便以24.2万元落拍,平均每通8万元。相比1994年的15通才10万的信札,升值幅度达到13倍之多。
根据《今日中国》的统计,最近五年之内,名人信札的价格每年至少以30%的幅度攀升。2012年,在艺术品市场趋冷的情况下,名人手札的高价成交体现出它的抗跌性。2013年5月,鲁迅手稿《古小说钩沉》在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以11.5倍于起拍价的690万元成交;2013年5月,“曾国藩手书家训”从10万元起拍,最终以230万元成交;2013年11月,出自鲁迅亲笔的《致陶亢德信札》,全文不过200余字,却拍出655.5万元的天价,一字均价3万元;2014年1月5日,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南京以1207.5万元成交,创下中国文人手稿拍卖新纪录。
黎展华认为,名人信札的不断升温,价格不断攀升,主要出于投资市场对新投资板块的挖掘与追求。他说,既有的投资板块中,油画、国画等艺术品已经形成稳定的市场,再向从中挖掘到新的、具有巨大利润的板块难度太大。而且这些收藏投资板块当中利润也已经稳定,价格又高,再去进入这些板块并不能满足投资市场的满足。所以,像名人信札这种相对冷门的板块会被挖掘,目前受热捧和价格的攀升正是这种板块出于挖掘过程的体现。
名人信札的价值主要在于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名人信札,主要记录名人与友人相交的过程,或者披露了名人不为人所知、不被人重视的一面。所以黎展华认为,名人信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些通信,或者平时手稿上留下的细节,以填补历史、对名人研究的空白。因为有些资料从平常的学术资料难以获得,在信札上反而能够得到极为珍贵的信息。
而名人手稿更是具有历史价值,比如鲁迅的《古小说勾沉》,从学术史上它本身就拥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这个手稿上流露出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看法,对新小说以后发展道路的看法,如果能获得这些宝贵的资料,也许可以推翻现在现代文学的某个观点,也许丰富某一块的研究,填补研究的空白。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诗歌的手迹,尤其这么集中的诗人手稿,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更是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需要诗歌研究资料的研究机构、图书馆或者大学来说,这种手稿在价格上的不断攀升使得他们收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黎展华说,也许由这些研究机构来收藏名人信札,能很大程度地发挥名人信札的价值。但是,既然名人信札出于拍卖的场合,就要遵循市场的规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不为学术研究用途,勿盲目收藏
由于名人信札的升温,将有许多藏家受其吸引,想要进入这个领域。但是,名人信札火热的势头是否能一直保持下去,作为一种投资升值的手段是否可行?黎展华说,名人信札作为投资市场新挖掘的板块,其前景如何不敢保证。而且由于其的特殊性,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研究,很难体会名人信札的价值。虽然有些名人的书法不错,但是信札不像书法作品,不能裱起来欣赏。一旦投资者在这个板块挖掘到足够多的利润,这个板块将继续重归于冷门。这对于想要以此来投资的藏家来说,是值得注意的。
其次,名人信札的市场上如今也有假货出现。黎展华表示,经其手下鉴定的赝品已经有很大的规模。“有些赝品造假手段低劣,漏洞百出。比如错别字、简体字出现在建国前等等,这些很容易可以判断。但是也有一些造假手段很高的,足能以假乱真。造旧手段很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让纸张发黄喷水、火烤都会出现。用高科技喷墨打印,从字迹上单凭肉眼是很难判断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也需要高倍数放大镜才能辨认出。”
黎展华说,由于名人信札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收藏板块,在鉴定方面还没专门的技巧和方法,很多鉴定专家是依靠传统书画的鉴定方式鉴定,对名人信札不一定适用。比如信札使用了钢笔,但是钢笔书写的历史并不长,不像毛笔字一样可以通过书写习惯等方面来确定是否真伪。而且信札相对书画来说,没有印章,而印章也是重要的鉴定手段,信札的鉴定难度因此加大。黎展华提醒藏家在入手名人信札的时候,要注意真伪的鉴定,多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