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巴兹 图片提供: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由于父亲的放荡生活和离家出走导致家庭分裂,母亲因此患上了歇斯底里症,这一切让草间弥生的童年记忆并不美好。在不到10岁的时候,草间弥生患上了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这使她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
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它们像是世界的细胞、分子,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她用圆点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续性,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然而,草间弥生表现出的对绘画的兴趣和她出现的幻觉,遭到了母亲的无视和嘲讽。
1957年,草间弥生和母亲决裂,只身前往美国发展。1959年,在抵达纽约18个月之后,草间弥生的5件作品参加了第十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从此,她的圆点引起纽约一些知名评论家的注意。1966年,因相当具有视觉迷幻性的作品《无限的爱》,草间弥生声名鹊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美国波普艺术的兴盛期。草间弥生用“前卫女王”的大胆表现方式使一个日本人、一个日本女人的名字写入西方波普艺术史。
在取得艺术成功的同时,草间弥生邂逅了美国近代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电影先锋人物约瑟夫·柯内尔,两人一直相伴至1972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伴侣的离去给草间弥生带来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1973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搬进了精神疗养院,并在旁边买下了一个工作室,过着每日往返于疗养院和工作室之间的简单生活。
1993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草间弥生在本国以及国际上的艺术地位重新得以确立。上世纪90年代之后,草间弥生因加入商业艺术领域被大众所熟知。在一些著名品牌的化妆包、手机、汽车上,都可以看到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设计。
“我一圈圈收着艺术这条线,尽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没有这个窗口,我一定会在更久之前就因受不了周遭的环境跑去自杀。”从5岁开始拿起画笔以来,草间弥生一直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不曾剥离。在被精神疾病折磨的痛苦里,手中的画笔更是她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艺术创作将她从濒临崩溃的边缘,一次又一次地挽救回来。草间弥生说,她还想再画100年、200年、300年,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也会用尽最后的力量去画。
“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草间弥生的“粉丝”、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为草间弥生的小说《克里斯托弗男娼窟》的中文版作序言时,如此表达他对这位传奇艺术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