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淳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薛松采用烧和烤的方式,将印刷品的灰烬和残片,在传统油画的框架中,使用综合材料而成。在这个过程中,图书、画册、照片、字帖等,经过他有分寸的烧、烤、拼贴组合,以及拆解与重新建造,用艺术的经典图式以及当下时尚符号,为我们展现一个全新的视觉图像。他在历史与现实的隧道中穿梭与思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图像,为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增添了一束奇葩。尤其是,在持续了2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独树一帜,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薛松作品中每一块被烧烤过的图片、字帖或书籍,不但是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其独立的意义。关键是,那些被烧焦的残片在画面上所提供的信息同样残缺不全,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斑驳;那些被烧焦的图片、文字或字帖,在薛松的作品中具有一种“画中有画”的视觉效果,这种“画中有画”在语言上直接导致了“话中有话”的语言冲击。这是艺术家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同时还流露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薛松的作品中,形式与内容造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尤其是,画面的整体与局部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被烧焦的碎片是构成作品的主要细节,在色彩的遮盖下慢慢清晰,与整个画面形成一种特殊的戏剧效果。尤其是,那些挪用的图像显示出特殊的意义——隐喻、幽默、反讽和批判。多少年来,薛松将自己的工作重点始终放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研究上,使用波普艺术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家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隧道中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创作的方法与手段,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方式。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角度,对历史做出不同的解读。薛松也是如此。关键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感觉和记忆。薛松的艺术,正是在现实的语境中对历史做出的全新阐释,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也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薛松
1965出生于安徽,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居上海,职业画家。作品曾多次在柏林、澳门、芝加哥、香港、伦敦、汉堡、莫斯科及国内等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