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商业时代应该是新世纪开始以来的十年间的事,从最初的萌芽到迅速发展甚至火爆,艺术圈看上去境况空前热闹,谁也不知道“艺术经济”未来的道路还将延续多久,也许会永远延续下去吧,这实际上应该不是坏事,虽然现实有如业界谈及的艺术品经济不景气等问题,但总归与之前时代不一样了,至少社会层面接纳了非官方性的职业艺术家存在及可能。我记得在美院毕业时几乎难以想象可以通过做艺术创作养活自己,后来当艺术市场发展起来时自己又拿起画笔重新开始画画,实际上内心不免是有投机的念头,我相信目前这么热闹的艺术江湖里谁都不敢标榜自己的绝对纯粹,当然这个倒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深化快速发展时期,随之当代艺术也由小规模经营交流转向全面成长及遍地开花状态,然而市场繁荣后面却暗藏文化艺术最本质的危机,可以说新世纪以来艺术经济繁荣的十年也是文化精神堕落的十年。
“文化精神”是个中性概念,关键在于特定语境下我们如何去为它在当下定义,我相信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及文化状况下,“文化精神”几个字的意义对于今天文化界应该有特定的意义所指,大概很少有读过些书而且还能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会认为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不存在严重问题,否则我们应该对当前的社会现状很满意,当然不满意也不愿意面对问题的话,我们也可以用“存在即是合理的”来为自己的内心开脱。事实上如果我们还愿意承认社会发展是由每个个体去共同推动的话,“文化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而言更多的特指对现实文化的不满,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可能性的期待,那它也是我们去推动公共性文化发展的动因。
我们是如何堕落的
我在前几天的两篇小博文里面提到了对80年代及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的反思批判,然而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我们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十年里我们没有守住“文化精神”诉求和艺术追求的底线。
八九十年代文艺界在社会文化发展探索上免不了有些问题没看清,过于粗糙和偏激,但终归是基于想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的根本立场而努力,这种立场是发自内心的,总体来看是心行合一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在这一点上我更敬佩之前那些艺术家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其中后来的堕落既有现实背景也有自身局限性在里面起作用。
新世纪以来十年里艺术家也好,策展人也好,甚至批评家也罢,似乎都在努力的创造不同的新概念,甚至用更大力度的口舌对社会会文化进行批判,貌似每个人都在为现代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然而现象后面的本质真的是这样么?
“人文精神”追求如何被绑架和抽空的?
九十年代以后文化界逐步在失去对公共理想主义诉求后陷入迷茫状态,随着与外界的交流持续深化,信息时代的各种信息涌到每个人眼前,特别是艺术品成为商业效益的载体时,它最终击溃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底线,人的贪欲本质成为支撑我们行为的原发基点,个人在“时代现场”逐步被集体无意识洪流卷走。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艺术家是凭着自身对外围世界的敏感体验,凭着内心真实能动反应进行表达和创作,这样的行动作为属于感性范畴,具有不可预先设定的特质,然而居然有策展人命题作文似的先设定史学条件,后召集艺术家填空补缺来完成课题设置,这种行为无不是商业模式编撰在作祟,严重可悲的不是商业推手的无耻,而是艺术家被利益驱动丢弃自身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态度,不能说很多艺术家本身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只是面对利益的诱惑最终失去了内心的坚持,这样状况下即不需要个人的独立感悟,甚至不需要细心去体验自身的内心直觉,只要好好迎合即可,但某种角度上讲也失去自己作为艺术家存在的理由,这样惨重的代价为何愿意去付出,其背后无不是贪欲在支撑。艺术被商业绑架现象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和变种,最终都有一个特征,即文化和艺术探索不是基于个体对世界的深度思考及展望,而是基于商业噱头的表演,公共文化批判不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利益斗争的新型谄媚策略,“人文精神”追求成为被架空的概念而已。
艺术商业化之前的文化精神追求是基于个体或志气相投的群体对公共文化立场的批判探索,而商业化消解每个人内心坚持后,“公共文化批判”成为取悦商业卖点的表演,如果说九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家还有保持自我艺术延续的需要的话,那么新一代成长起来得很多艺术家变得更事故圆滑,批判不再是基于个人对文化发展的内心诉求,而是基于前辈商业成功经验的复制。
艺术品商业化十年来的问题不是如何发展文化艺术,而是我们是否需要守住精神世界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