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艺术收藏已陷入古玩迷信的顽症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藏家缺乏创造性文化视野,由于财富积累过程严重依赖权力承租,造成资本自身丧失进取精神。艺术品不仅是满足资本博弈需求的流通筹码,它还是社会发展的文化原动力。当前中国艺术创作的仿古之风盛行,主要因素是受到艺术市场的迂腐趣味的直接影响。可以说,中国艺术品的古董趣味,不仅反映了整个社会观念的保守陈腐,同时既纵容了艺术的创作惰性,又抹煞了文化发展的进取精神。
综观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普遍停留在对古典主义风格的表面模仿,有些作品充其量只能算作仿古装饰品,毫无开拓性的艺术创新价值可言。程式化的书画艺术,让艺术本该具有的鲜活性文化意义丧失殆尽。传统艺术有着既定的审美范式,需要有一定的技法讲究,但把不断重复的技法强加于艺术之上,不免过于教条狭隘,严重削弱了艺术创新的主体价值。有些书画家热衷模仿甚至抄袭古典艺术套路,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迎合迂腐的市场趣味,这种思想贫乏的艺术生产简直是在抹杀艺术创造力;有些画家一生的作品都是一个面貌,以至于重复到了自我抄袭的程式化地步。艺术品毕竟不是珍贵金属等物品,它是展现人类创造力的思想工具,再有名的画家,如果他不停地复制自己的作品,那就应该引起学术与市场的双重警惕,而绝不应该“哄抬比价”地鼓励艺术泛滥。中国书画艺术的仿古成风、自我复制、自大浮夸,很大程度上是收藏市场纵容的结果,并成了扼杀社会创造力的潜在元凶。
书画市场向来奉行“以尺论价”的古玩标准,这无形中助长了书画界字越写越大,画越画越长的风气,反映出中国艺术收藏过于拘泥于迂腐的俗套标准,把艺术仅限于审美趣味的技法价值。书画作品的尺寸大小虽有技术难度的考验,但艺术价值不取决于作品尺寸大小。当代中国收藏市场还存在着“因人而贵”的传统恶习,一些工笔画家在功成名就之后,便开始大笔挥毫,迎合“因人而贵”和“以尺论价”的古玩陋规,因此书画市场特别讲究艺术家的官衔名头,这在本质上都亵渎了艺术的独立精神。
中国艺术创造力的萎缩,除了收藏市场的因素,权贵的附庸风雅和社会的保守趣味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文人艺术的内在消极和普遍热衷于逃离现实和规避权力,最终引发整个民族审美文化的贫血气质,也导致艺术家及其创作缺乏生命朝气的个性张力。不得不说的是,当今书画艺术已变相为一种助长权力腐败的流通替代品,落网的贪官大多藏有名贵字画,从送礼到洗钱,古玩字画的行贿便利远胜于现金、存折、黄金和不动产,这间接纵容了古董化艺术的泛滥成灾。其实,不管是官僚还是富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既不懂艺术也不需要艺术,他们只是把艺术品当作权力交易和财富保值的砝码,根本不会尊重文化艺术的创造力。
笔者还想说的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收藏资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介入,引发了一股以“政治波普”为代表的艺术泡沫浪潮。90年代初,几个西方人发现了一批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中国波普艺术,一些波普艺术作品被他们转身国外频频拍出天价,结果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跟风潮以及艺术市场的盲目跟进。一些画家开始批量复制自己的作品,符号化工艺制作风行于美术界,如某位名画家的作品,画面还没干透便拍卖出天价,由此可见中国收藏市场的荒诞不经,既缺乏学术规范又没有市场制约。庆幸的是,波普艺术在中国没有形成广泛的民间基础,泡沫面积不太大,真正的大泡沫是在书画市场。不论仿古字画还是符号复制,它们的泛滥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玩收藏趣味在抹杀社会创造力。
在现代文明诞生前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那里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同时不遗余力地扶持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化艺术,从而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是艺术与资本、激情与野心的伟大结合,不仅使欧洲大陆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同时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时代,人类创造力获得自由解放,文化人和艺术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应该成为激励文化创新和思想解放的进步力量,而不是一味地纵容人们盗挖古墓、贩卖文物、仿制艺术。迂腐的审美趣味必然伴随着迷信权力的观念定势,历史的进步,需要民间资本的独立自觉。笔者认为,当今的中国收藏界也应该开启一次文艺复兴运动。 程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