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芳 图│今日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奖组委会
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先后有两个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奖项在北京揭晓,分别是“瑞信‧2012今日艺术奖”(以下简称瑞信‧今日艺术奖)和“2012中国当代艺术奖”(以下简称CCAA)。两个奖项的创立背景、历史以及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在打造学术标准和权威性方面都显得颇具野心和实力。具有权威公信力的艺术奖项对艺术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西方艺坛上的著名奖项如英国的“泰纳奖”(Turner Prize)、法国的“杜尚奖”(Marcel Duchamp Prize)及纽约的“雨果‧博斯奖”(THE HUGO BOSS PRIZE)为当代艺术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树立起标竿作用。然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与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的兴起有着密切联系,这意味着,学术性艺术奖项从诞生之日起,既要建立学术判断的标准,要适应不断发展的艺术语境,同时还要与强势的市场保持距离。
此次两个艺术奖项相继揭晓,这也形成了一次奖项与奖项间的对话,透过两个奖项不同的发展历史与阶段,以及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可以看到艺术奖项作为艺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意义,笔者也期望从一些热议的关键词中一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东西方语境的差异,产生激烈碰撞 如何打造艺术奖项的权威性?
“有没有权威的机构和评委团队,透明、公平和民主化的评审程序,我想是从这些方面树立起奖项的权威性。”瑞信‧今日艺术奖评委之一黄笃如是说。“我最看重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打动我,打动我有很多的因素,一是在我经验之外,包括视觉和内涵。第二是艺术家语言的独特性,表现手法是否有创造性,最重要的是看艺术家在逻辑层面上的整体性和持续性。”黄笃在这里提到了三点关于建立艺术奖项权威性的因素,包括评审团队、评审程序以及评审标准。就评审标准而言,CCAA的创立者希客(Uli Sigg)一直对“标准”问题有所关注,他认为标准分两种,其一是不变的标准,包括真诚度、原创性以及对评委专业水平的要求。另外就是一直在变化中的标准,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越来越复杂,数据越来越丰富,所以评奖标准要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做出调整。
在CCAA的评选过程中,同样重视这三方面因素。两个奖项都在打造国际级专业水平的评审团队方面不遗余力。评委团队的组成上,除了中国当代艺术届具有代表性策展人和评论家,同时还邀请国际学术舆评论界的重要人物。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工作地点的评委们在整个评审过程中产生激烈的文化和语境碰撞。CCAA的评委李立伟(Lars Nittve,M+视觉文化博物馆行政总监)认为:“在知识结构、具体信息以及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是不影响交流,恰恰构成了交流的出发点。比如面对中国画艺术家时,是讨论水墨传统还是借鉴西方抽象艺术传统,这种碰撞是讨论过程中的兴奋点,因为这关系到对于这种水墨作品的评判标准和美学体系的运用。另外,艺术家工作的地方会不会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他的语境是什么,你在欣赏他作品时,是否要考虑到他的语境本身和语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评审的过程中会产生多轮筛选,评委之间都是通过个体身分互相讨论和投票。有时候争论会很激烈,这在克莉丝朵芙-芭卡姬芙(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第13届卡塞尔文件展总策展人)看来CCAA的中国评委和西方评委走到一起,本身是彼此语境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因为不同的语境,交流和对话才能产生。
学术独立于商业之外,整个系统应平衡发展
碍于希客本人收藏家的身分,从创立CCAA至今就话题不断,面对质疑希客认为“评奖标准是学术性和独立的价值判断,有些艺术家获奖之后得到更多的机会到海外展出,在市场中变得更加成功,但是也有些艺术家获奖之后在市场上没有什么起色。
而客观的说,艺术家获奖之后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业内人士、专业人士和策展人的关注,而这一点也是CCAA最为看重的。”黄笃认为严肃的学术评奖不能考虑商业因素,奖项的获得者应该具有实验性和独特性,瑞信‧今日艺术奖为观众传递艺术本质的价值,而不是拿已在市场上很流行的作品赋予奖项的光环。
伴随着艺术市场的瞬息万变,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种以商业品牌和媒体冠名的艺术奖项在近几年纷至沓来,艺术奖项在市场运作中显得商业味道十足。很多艺术奖项倾向关注年轻的艺术家,这也意味着很多未经过时间检验的艺术家和作品被推到前沿。获得艺术奖项或提名之后,意味着有更多机会举办展览,得到更多的市场关注度,而在鼓励和推动艺术家发展的同时,对艺术家、学术的严肃性以及市场本身来说,都存在风险。
李立伟以香港举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香港出现大量的画廊和大规模的艺术博览会,给艺术家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会急于进入这个机制里面。当然优秀的艺术家不会这样做,他们不受其影响,坚持自己的风格和道路。如果有一个不断扩张的商业化系统出现,就要发展非商业性的艺术组织,比如专业的美术馆和展览空间,这些非营利性的组织会给予艺术家和艺术界不同的声音,所以说整个系统应该平衡的发展。”
当代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有多远
英国著名的泰纳奖已举办了27届。一直以来,泰纳奖的评选总会引发媒体诸多争议,同时这些争议也成为此奖项的助推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公众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在当代艺术领域,没有哪个奖项能像泰纳奖一样拥有强大的媒体效应和公众参与度。
中国当代艺术与公众媒体的距离一直存在,直到近些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大众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有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艺术中心参与艺术活动。然而,艺术奖项从评选到揭晓之后的展览,除了艺术界给予的更多关注,普通观众了解甚少。在CCAA进入第15届之际,也在网络平台上开通官方网站,希望以此得到更多关注。
不论是瑞信‧今日艺术奖还是CCAA,在未来还应该在宣传策略和方式上有所调整,让更多观众走进展览,毕竟艺术奖项也承担着向公众传达艺术价值的社会责任。但是这也是对艺术教育的挑战,即使在艺术教育较为发达的欧洲,相比当代艺术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印象派作品。李立伟以印象派为例,解释当代艺术、时间和公众的关系:“当初印象派处于发展初期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些东西非常难以理解。好的当代艺术创作会产生一些我们很难用当下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东西,所以当这些当代艺术还无法具体化的解读,也无法给其下定义的时候,只能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才会慢慢理解。好比在中国推广一个新的体育运动,如果观众不知道游戏规则,不认识运动员,也不清楚这个运动的历史,那就无法欣赏比赛。所以谈到更复杂的当代艺术,除了教育我们还要给予观众时间,这对我们每个人和公众都有益处。”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日益成熟
发展到第三届的瑞信‧今日艺术奖是中国首个以美术馆为平台的艺术奖项,今日美术馆在打造具学术影响力的艺术平台道路上逐渐探索和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此届评委会主席侯瀚如表示,此奖项对中国艺术界、乃至国际了解中国艺术界的情况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同时,由瑞信冠名的支持与合作,不仅是对入选艺术家的支持,很大程度也是透过今天的社会语言对当代艺术的价值重视。然而,在十几年前,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半地下状态,海内外对中国艺术家了解甚少。希客在199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艺术奖项─中国当代艺术奖,而此奖的设立在当时的环境下,除了鼓励优秀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意义是吸引西方世界关注和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
每隔两年举办一届的CCAA走到今年已进入第15个年头,这期间中国当代艺术自身批评话语在不断建立当中,不断涌现专业画廊和高质量展览,西方艺术界透过这些可以看到丰富的文献和文本数据。曾经在2008年时担任过CCAA评委的德尔康(Chris Dercon,英国泰德现代美术馆馆长),时隔四年之后再次担任评委,他感到中国艺术界的发展日益成熟,中国当代艺术家也越发自信。在这种变化当中,他对中国当代艺术做了这样的总结:“中国艺术家对于景观上‘肚量’的过度关注与‘艺术必须商品化,必须充满讽刺’的此类立场产生批判性的距离。”而这种“成熟”不仅仅是他看到的好艺术家和作品,而是他发现“这些有才华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可以对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产生重要的意义。”
在经历了与中国当代艺术共同成长阶段之后,作为艺术奖项的CCAA也面临转型。今年CCAA得到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支持,成为第一个加入CCAA的艺术机构。希客希望更多中国艺术机构加入CCAA,比如M+参与这个奖项并逐渐接管,为中国打造一个像泰纳奖一样具重要意义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