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泽17是一位互联网装置艺术家,是互联网装置艺术的开创者。2013年1月24日晚8点半,“文泽17互联网装置——瞬间:现在与未来”个展研讨会在摩登天空实验室举办,研讨会由杰罗姆桑斯JFK工作室,798映画廊映艺术中心,0086,摩登天空LAB联合主办,著名策展人那日松,著名艺术评论家巴力,著名艺术家任曙林,先锋音乐人著名电音DJ倪兵,艺术家曹喜丰等学者专家及媒体人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学术主持人那日松。《瞬间:现在与未来》执行策展人昆妮主持了此次活动。艺术家文泽17首先简单介绍了他的作品,然后研讨会以那日松轻松诙谐的讲话开始进入主题。
原计划一个小时的研讨会开了近三个小时直到夜晚12点才结束,专家们的意见有见地也很有力量... 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文泽17的展览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就如何命名这种艺术讨论了许久,最终也没有就此种艺术究竟应该叫什么名字达成共识...
研讨会上,文泽17及专家/媒体人等与会者最大的意外可能是:之前与文泽17从未蒙面,第一次看到文泽作品的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巴力先生,给文泽17及其创新作品超高评价...巴力先生认为文泽17有可能成为中国安迪沃霍尔并超越日本村上隆...
会后,巴力评论道:“中国在当代艺术领域,再次领先于世界,当代互联网空间影像表现主义艺术家文泽17,以全新的形式,将视觉艺术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华人艺术家文泽17的时代即将到来。”
显然,巴力认为“互联网空间影像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称谓比“互联网装置艺术家”更适合文泽17。会前,UCCA的前馆长杰罗姆桑斯认为文泽17的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英文用“Online Installation”比较合适,在文泽17及昆妮与中国当代艺术重要推动人之一的罗伯特先生讨论时,罗伯特认为“Online Installation”或“Network Installation”或“……”都也许适合,他也认为装置已经不能准确描述文泽17的作品,但他建议先不要取一个让人完全陌生的名称,而是先用“Online Installation”这样业内大家更容易理解的名字,这样等更多人进入了解到它与普通装置作品或装置的不同以后,甚至更多人开始做同类型的作品之后,再重新命名一个更合适的名称,而现在就取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不利于作品的传播。
过去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之前的艺术有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所呈现的方式也是模式化的。艺术家们把生活或放大或夸张或变形或扭曲,他们满足于这种亢长的过程,用足够的时间去修改和润色,艺术变得越来越像一件刻意包装的政治宣言,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诞生的心灵作品。四平八稳之后,当代艺术在80、90后面前也快变成古董了。
当在线交友、在线发行、在线阅读、在线音乐接踵而至时,为什么艺术还是扭着高贵的身段在聚光灯下待价而沽呢?文泽17所开创的互联网装置让当代艺术变得空前的鲜活,其关键词是“在线”,他把艺术和生活连接的无比即时。让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展览在线同步,几乎是零距离接触的同时,每一个置身展览现场的人都可能成为艺术的一部份,这是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SNS艺术图景,在文泽17的黑白世界中,数码与科技结合着或绿意盎然或枯萎凋谢的植物,亦真亦幻。而那些焦虑、矛盾、彷徨、灼热的面孔,无论是新城或废墟,看似“来自外星”的文泽17无法掩盖他对地球生活的爱与拥抱。
文泽17曾涉足视觉艺术和声音艺术多个方面,包括观念、摄影、行为、录像、雕塑、绘画、DJ、VJ影像、城市互动、水墨、当代书法、微博艺术等不同方向 ,最终他将这些艺术都有机的融合在他的互联网装置艺术作品之中,从而使得他的互联网装置丰富而灵动。
文泽17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最高价值必定在于——其创造性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应该像科学家一样的去发明新的可能性,优秀的科学家是为人类在科技领域去发明新的科技,而优秀的艺术家则应该为人类在审美和艺术体验领域去发明新的审美及艺术体验。
2012年人类似乎处在一个重生的全新时代,如果说是重生,那不是说与过去完全切割,而是不再于拘于固有形式和观念,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去缩短未来之距离。
人类究竟该如何去触摸未来?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去想未来。因为它已经来得够快的了”…… 其实保持在线就是未来的上一秒,互联网装置让当下不仅仅是当下,只要连接当下保持在线,我们才更接近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