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当代艺术看不懂VS你不需要看懂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当代 >> 当代艺术 >> 当代艺术看不懂VS你不需要看懂

当代艺术看不懂VS你不需要看懂

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编辑:admin     
湖北美术馆展出的傅中望作品《收藏洗晒》 湖北美术馆展出的傅中望作品《收藏洗晒》 《再水墨》展出作品:章燕紫《挂号系列3》 《再水墨》展出作品:章燕紫《挂号系列3》 与当下的艺术比较,传统画作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图为宋代马远《踏歌图》 与当下的艺术比较,传统画作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图为宋代马远《踏歌图》

  艺术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审美却是主观观念。“艺术脱离大众”、“看不懂”成为如今不少普通人,对于艺术作品和展览的感想。一方面,一批批艺术从业人士,为当下大众艺术素养的缺失呼吁,呼唤教育体系改革,呼唤家长、老师思想解放,呼唤艺术普及;然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人痛心疾首艺术品缺乏感染力、艺术家缺乏人格魅力、艺术圈本身出了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在“收藏热”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产生了兴趣,但是兴趣与理解,恐怕还有不少距离。颜色和谐、画面精致、构图具象,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美”,然而仅仅满足这些条件,远远不能被称为艺术品,相反,不少艺术作品无法满足这种“美”。

  那么,这种审美的脱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艺术真的已经脱离大众了吗?

  [事件]

  1

  国民艺术素养缺失?

  去年年底,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徐唯辛发了一条微博:“偶见北京某著名高校行政办公室墙上的油画,估计购自装修材料市场”,并附上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幅“欧美风景”行画,在微博上引起一阵讨论:“很常见,现代人的艺术素养已经不需惊诧了”、“如果去各个综合大学的美术学院,办公室应该也有类似情况”、“国人在此领域审美无常识可言,正好此等来自大芬村的三五十元一张的错笔风景便登高堂雅室了……”

  这样一张画,让不少业内人士哀叹起当下的美学教育问题。

  艺术杂志专栏作家廖廖说,其实,今天的高校里,墙上挂一幅建材市场买回来的“欧美山水”行画,算是有格调,更多的高校只有雪白的墙折射出苍白的艺术审美。今天的中国,知识精英云集的高等学府的艺术格调,甚至远比不上一间宋代的熟食店。《梦梁录》里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引观者流连。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前。”那是货真价实的宋代国家画院画家的真迹,就挂在寻常酒馆茶楼的墙上。当然,如果你在《射雕英雄传》里没有看到牛家村酒馆的墙上挂着院体画,仅仅因为那家酒馆实在太低档了。

  亦有圈内人士进行了反思:从孩子的涂鸦我们可以宽容地看到希望,但是我们很少去理解大部分人的欣赏为何停留在欣赏装饰画这个阶段。从一幅装饰画,我们是不是可以问自己,我们的艺术是否真正能走进大众的范围,还是耻于走进?很多思考,其实就是我们艺术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正是解决艺术高高在上的问题所在!

  2

  艺术已经

  脱离大众?

  新年上班伊始,湖北美术馆火了!一篇被网友评为“这是我看过的最鲜活的艺术评论帖,憋笑憋到内伤……”的吐槽帖《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湖北美术馆2010年由湖北省艺术馆更名而来,此处应为发帖者笔误)在微博上走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参观湖北美术馆展览的感受,大家纷纷欢乐地表示自己是“艺术的土鳖”,并称要“远离艺术做正常人”。

  在这篇《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的文章中,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在湖北美术馆参观《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之后吐血的心情:“懂艺术的可以绕道了,我就是个土鳖无法理解这些个的内涵……”

  第一件被吐槽的艺术品,正是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的作品《收藏洗晒》。铁衣架、长竹竿从美术馆二楼到四楼依次支开,数百件旧衣服犹如万国旗,在美术馆大厅内彩旗飘飘。这件入围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装置影像组十强的艺术品硬是把参观者惊着了。

  有了这数百件衣服做铺垫,吐槽者大约以为受到的刺激会小一点,没想到此后是“越来越疯狂”。十余只用水墨点染出来的蠕虫状物体聚成一块三角形,则让发帖者感慨:“这画得还没我微生物作业画得好吧?”几张近乎白纸上打上格子的作品并列展出,让发帖者无语凝噎地表示:“这是什么!!!马赛克???居然还有两幅马赛克!!!”

  [探讨]

  一边是艺术业内人士喟叹当下艺术素养缺失,一边是大众感慨“艺术脱离大众”、“根本看不懂现在的艺术”……那么,问题到底出自哪里?

  1

  艺术家为表达自我创作?

  其实,参观湖北美术馆《再水墨》展览的观众并不知道,这是一次颇具“实验”意味的水墨展,该展学术主持冀少峰如此解读“再水墨”“再”是对水墨的颠覆与超越,这不仅仅是观念形态和媒材样式的突破与超越,它其实是重新建构了一个新场域,这个场域颠覆的是一个关乎“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和教育体系。

  而在这些遭遇吐槽的作品中,不乏大师作品。一幅画面上,数十个微笑的光头面孔堆积着,每一个都是汗如雨下的模样,吐槽者调侃找到了共鸣“这幅画很好地表达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然而同系列作品的另一幅画面上同样是光头们汗如雨下,只是多了几片云朵,让吐槽者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了“这跟上一幅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可以算两幅画?”而这正出自于著名画家方立钧之手,在作品解读中,这些面孔表达了对玩世现实主义的讽刺和批判。

  而另两幅遭遇吐槽的宣纸上乱涂抹的作品则是大师曾梵志的太湖石系列。在此展开幕式上,长于油画创作的曾梵志曾表示:“我的油画创作有时不得不受到市场影响,而这些水墨作品则为表达自我内心而创作,我可以丝毫不考虑观众的感受。”

  2

  大众看不懂是应该的?

  1891年,在巴黎举行的高更作品拍卖会取得了成功。当时画家、艺术评论家阿尔伯特写了一篇报道,细腻地刻画了热爱但未必深刻理解艺术的人们。“在展厅里的人们就像非常聪明,十分细腻,懂得一切的好观众那样灵巧地微笑着,时不时地发出赞叹声和激动的低语声。大家都说这些作品都很漂亮、细腻、出色,说这些话时是那么的自信,以至于让人觉得他们真的对这些作品感兴趣,真的能理解所有的作品。”

  而针对网友对湖北美术馆展览的“看不懂”,傅中望有点不悦,但又觉得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其实也算好事,起码大家关注到艺术了。”就这次展览,他并不奢求所有观众的赞同,“从学术的层面上,《再水墨》很有价值;而从审美的层面上,有观众认同,也有观众不认同,这说明观众也需要学习。”傅中望甚至觉得“看不懂”才是正常的,“湖北美术馆一直有多元的价值取向,我们过去的展览,有传统的、现代的、实验的……我们要用不同类型语言的艺术作品去满足不同的观众的需求。艺术是需要观众的,在某种意义上,它需要通过作品去启发、去培育观众。就算有观众不了解、不认识、或因某种习惯经验暂时不能接受,我们都要去推广,看得多了就能明白。”

  3

  当今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

  艺术杂志专栏作家廖廖对于当下艺术现状,更多的认为是“不是大众的问题,是因为艺术圈自身出了问题”。

  他表示,古代艺术与今天的语境已经脱节,而大部分的当代艺术既缺乏价值判断,又缺乏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与批判力。所以再多的藏品也无法真正地熏陶和感染收藏者。在世俗层面,今天的艺术既不能让人进入更高等级的社会阶层,也不具有引领潮流的号召力。在专业层面,今天的艺术缺乏本土的语言,既没有颠覆权威的批判力,又缺乏启蒙与救赎的人文主义。好的艺术与艺术家,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但是今天的中国艺术,连藏家的心灵与品位都难以改变,勿论改变世界。

  艺术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但取决于艺术品的力量,还要取决于艺术家的人品与魅力。在质疑大众不懂艺术,远离艺术之前,艺术人需要反思自己的作品的力量与人格的魅力。在大多数艺术家与艺术圈中人做好自己本分之前,艺术教育无从谈起。哪怕学校与社会加大教育力度,充其量也只是一场赶鸭子上架的闹剧。综合

  [争鸣]

  机构

  吕锋平

  (艺术投资人)

  我并不认为当下的艺术已经脱离了大众,艺术品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消费的。如果它与大众密不可分了,那它就不是艺术品,而是日用品。例如一些大多人看不懂的手指画,其实是从古至今都有的,艺术不限于体裁,但一定有别于生活。

  审美情趣是一直在变的,任何人都不能强忍别人必须去觉得什么东西是美的。艺术家也不能强制任何人一定要去喜欢他所创作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开始人们的审美就在不断地变化,然而当下的审美不能说它是否发生了改变,而是它一直在变。

  社会里的所有行业都不是完美的,艺术圈也不例外,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艺术圈问题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在艺术圈生存的人们看清生存的现状,也让一些“伪艺术工作者”可能知难而退。然而有人说作品中缺乏人格魅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我认为都不是出自真正的艺术家之手。

  吴冠中曾经说过“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无论社会发展到了什么时代,都会有英雄的引导,审美也有。老佛爷卡尔·拉格斐应该就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英雄吧。只是大家知道了他。而艺术家中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在引导着大众的审美变化。而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可以让这些背后的英雄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引领大家重新认识艺术的美。

  葛高路

  (南京垠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任何时代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并是大众的一个公共审美的反映,成为文化偶像和符号。至于审美的当代性,当今社会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革剧烈,国际文化和外来生活方式不断的侵略,大众越来越讲究个性化生活的背景下,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找到天下知音,引起天下共鸣,变得几乎不可能。艺术作品更加追求个性化,力求被一个文化圈层接受,艺术家不愿意做“万能钥匙”。大众审美选择宽松自由,审美方向自我更苛刻。“高大全”会变得没有土壤,大众审美会像我们社会分工一样变得越来越细分。

  当代艺术创作百花齐放,但艺术的多样化过程被广泛地接受是需要时间的。许多是非直观性的,意趣更加隐晦,需要在艺术家及承担功能的专业艺术机构和观众双方的沟通中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也可以认为是艺术大众化的过程。我们国家大众审美的培养还非常落后,虽然近年文博美术馆免费开放,但离“生活艺术化”还远远不够。任何时期,任何制度下的艺术都需要引导,没有完善引导机制和引导机构,就不会有良好的接受力。

  艺术大众化需要艺术家、策展人及专业的艺术机构共同搭建一个艺术平台去不断地推动,对策展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展览定位更明确,艺术家选择更精确。艺术作品必须服务于大众,才会有价值。是不是大众喜欢的就一定是好的作品,这就提到了一个大众的审美品位和艺术鉴赏力需要不断引导和提高的问题,这是非常长期的过程。经济可以快速发展,文化需要点点滴滴不断积累。

  理论家

  顾丞峰(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懂的,艺术品并不需要让所有人都看懂。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是超前的,是艺术家调动了很多知识储备和思考才创作出来的,这些如果没有还原给接受者,那他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不光是普通人,可能专家、专业人士也未必看得懂。所以任何的懂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要根据欣赏者的身份、背景等具体分析,去泛化地讨论没有意义。所以说艺术作品和大众产生脱节,其实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艺术家也是人,这个群体跟所有人的群体一样,也有各种层次,各种性格,有的蛮横有的谦卑,一点都不奇怪,对艺术家的性格没有必要作太多的指责。只要他们的作品能打动一些人就行,艺术家没有必要为所有人创作。如果他的作品打动不了任何人,那他的艺术生涯也就到头了。

  理解问题是人类永远都过不去的一个坎,好的坏的往往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断定的。至于引领大众审美,艺术家并不直接和大众发生关联,也没有这个责任去引领大众的审美。艺术家可以为自己创作,可以为别人创作,当然也可以面向大众创作,只要他能有感动别人的作品出来就可以了。相反艺术家引领大众审美其实是很危险的事,弄得不好就变成了误导大众,这种事情历史上比比皆是。所以说引领大众审美其实是有点可怕的事情。

  艺术家

  林彬(画家)

  艺术有多个层面,多种语言,没有对错之分,有高低之别。“鸟说什么我们听不懂,但感受到美。”读懂艺术取决于读者的文化修养和研习。如果你完全读懂了你便是艺术家。并非是“艺术脱离大众”而是需要艺术引领大众。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和信息量以及艺术深度,以真切的情感传递去打动读者并产生共鸣。当代艺术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解读,没有标准答案,这正是艺术魅力所在。看不懂没关系,你可以静静地观慢慢地品,也许有一天你突然懂了,也许永远不懂。

  如果当下真有“艺术家扎堆”那是件可喜的事。但事实上今天的现象不是艺术家多了而是伪艺术多了。艺术的繁荣是社会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好的艺术家是应该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有道义有气节有良知,有独立精神的人。完善艺术市场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批优秀的美术馆人、策展人和媒体人的建立,更好地引领市场,让好的作品展现给读者和藏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对于学术的作品和展览,既然是学术便是高端的实验。好的艺术家应具有高尚的精神品格,追求真实内心的感受。用真情实感去抒写,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读者。至于引领审美,大众的审美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艺术家的力量是微弱的,做好自己出好作品就是最好的“引领”。

  陈钟(画家)

  首先,我认为看不懂不是艺术家的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追求的是一种快餐文化,希望不用过多地动脑就可以明白。但是,艺术是一定需要知识积淀的,就像一切科学问题,例如微积分、黑子、相对论这样的问题,也有很多人不懂,但不代表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还是观者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作品的内在以及艺术家的想法。艺术家的思想常被批判为另类的、特别的,可是,这并不是艺术家自身出现了问题,而很多问题在于观者没有去深入地长期地去积累相关的知识。

  艺术不能依附大众的眼光而存活,如果为了让大众接受而去创作,那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作品,更甚者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创作者。所以,我的作品是具有我自己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也并不强求让所有的人去理解。

  大众

  李小姐(平面设计师)

  从我个人来说,我没有必要去懂那些艺术品。就像物理学家懂的东西普通人不懂一样,艺术家的东西我们也不需要懂。东方的艺术从古代至今,都是有传承的文化在里面的,能流传到现在的艺术品,大多数人都看得懂。但现今“看不懂”的艺术品,很多都是结合或者继承了西方的艺术,文化不同,看不懂也很正常。

  现在艺术家有的太过于追求个性,作品十个人看九个人不懂,懂的那个是艺术家本人。这些创作的作品是不是“艺术品”,起码要看百年后能不能留存才知道。

  伊小姐(某时尚品牌店长)

  我不觉得艺术脱离大众。首先我看展览会根据喜好去看,既然喜欢,就会尽量去揣摩艺术家的想法,所以不会脱离我的审美。但有些艺术家太急功近利过于商业,想以最快的速度成名,通过炒作剑走偏锋种种手段,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艺术家自己不投入心血,别人怎么看得懂?我也遇到过不少看不懂的作品,比如去798的艺术馆、创意馆,不理解但是还是尊重吧。

  微博互动

  @-吧唧泡泡-:其实我这个俗人美院生,一直对过分艺术的艺术作品不能理解。不过那个什么的文案写得高明,再无语的“艺术品”配上高深的说辞瞬间涨停板啊!

  @风雨妖虹:前几天去的上海外滩美术馆也是这感受,以及以前去北京798工厂是同感,当代艺术和我不在一个次元,完全无法理解,还觉得各种坑爹……

  @慕容引刀:我不能骗自己,那么多年我还是不懂,艺术形式如果要文字说明才能懂的干吗不直接用文字表达就好了。但我支持他们这样玩!

  现代快报记者

  徐馨儿 刘一诺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