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轩
但凡提到当代艺术,其理想化、学术化、观念性的光环便伴随其身,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些是天价的艺术品,至少应该价格不菲。如今,经济形势萧条窘迫,有人指出艺术品应该走一走平价化道路的时候,一些圈内人士就此提出抗议,“艺术品平价就是掉价,把艺术品送进超市,就是在阉割艺术。”
“平价”所引起的争议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曾经就有圈内人士指出,当代艺术本来就不是大众群体所能收藏、能欣赏的艺术品,让它们平价买卖,等于强买强卖,“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厢情愿地要求如此酷爱卡拉OK艺术的普罗大众们像酷爱卡拉OK那样来酷爱当代艺术呢?”艺术国际主编吴鸿很尖锐地提出,“平价”这个道路在当代艺术里根本就行不通。同样,他对此还提出另外一个认识,“平价”之后的艺术品买卖只会引起更多的“捡漏”式变态消费理念,“既然富人都不能够纯粹地去消费艺术品,寄希望于大众不以投资为目的去消费艺术作品,似乎并不是那么靠谱。”
在中国,就真的不会存在真正的“天使”消费者?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了余德耀[微博]曾经在微博中说的一段话,“我对于年轻艺术家,更多地是支持、赞助,而不是收藏投资。”持有这种观点的其实并不只他自己。艺术评论家栗宪庭也曾在《平价市场与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现今的当代艺术为何要走平价化的道路,“连2006年创造了国际拍卖记录的张晓刚[微博],其作品在1990年代初,一幅画也只有几百美金或几千元人民币而已。”他建议艺术家以切实可行的价格定位。另外,他还提到,现在从事当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太多了,在学术指向并不是特别明朗的状态下,艺术品平价化,是可以给更多的艺术家提供生存空间,“别指望平价市场的每件作品都是伟大的作品,当然,任何市场的目标都是鼓励和发掘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问题是,再伟大的画廊和拍卖行甚至批评家,都不能保证不出现平庸的艺术品。”
还有人认为艺术品平价化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态度,“那样为了挣钱,少了理想、信念与思维质量的艺术,其实就变成了钱与效率的关系。”这种认识似乎太过片面化,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会为了平价而丧失自己的艺术观念,去迎合这个“平价”的市场。可见,艺术品平价化,并不是指艺术品创作要平价化,平价化只是相对的平价化,谁能够在这个平价化中受益,重要的还是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和藏家超前、专业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