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栋
当代艺术是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的新的实践方式。面对中国的特殊语境,目前最棘手的是如何让当代艺术走向更广的社会,进而对社会产生作用。无疑,展览是必要的方式。那么,把展览做大、做出去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至少不是错事。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进入倒计时了,长期以来我们都对此十分关心,尤其是本届。因为今年中国人操办的威尼斯双年展除了国家馆外,据说平行展就多达六七个,同时还爆有猛料,肯尼亚国家馆策展人桑德罗•奥兰迪选择的艺术家全为中国人,等于中国艺术家直接“占领”了肯尼亚国家馆。笔者估计,最终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亮相的中国艺术家会多达200人,从规模来看是史无前例的。
在经融危机的背景下,有如此盛况可喜可贺。在中国保守文化包围下,中国艺术家有意识地突出重围,主动走向国际舞台大胆展示自我,无论是通过什么手段,只要不是在违法的前提下,其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最近媒体上对这一现象几乎是一边倒地给予批评甚至否定。笔者观察到,这些批评中,通常都是预设了一个不合理的展览,可是现在我们并不能预知展览的最终呈现效果,也不能草率地否定展览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在展览筹备期间最好以观望对待,待展览成型之后再批评不晚。批评本没有错,但是批评必须要有针对性,如果拿着一些次要的问题或者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进行解剖式的批评就没有必要了。
平行展是大家讨论的热点,主要观点是说平行展与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没有什么关系,像两根平行线一样永远不相交,以此质疑平行展的合理性。其实,有没有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平行展在威尼斯举办了,无论是谁主办的都无所谓。也许我们会认为主题展更有权威,但是这种看法是旧式的。大家忽略了平行展的宗旨并非是要与权威交上关系,而是让更多民间的关系与主流的关系去相撞。
任何人都没有理由预先下判断地说主题展就一定比每一个平行展好,反之,也不能说没有平行展有超越主题展的可能性。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们信认的是策展理念和艺术家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而不应该刻意去划分主次。也就是说,某人参加了主题展可以骄傲,另一个人参加了平行展同样可以骄傲,甚至有人在北京宋庄或重庆黄桷坪自筹资金办了个有意义的小展览也一样骄傲。当代艺术值得骄傲的实质是什么?是作品或展览冲撞了传统的边界——包括权威的定义。当然,笔者并非要拔高平行展,只是理性讨论问题,更多是对它们报以善意的期待。
很多观点还认为,双年展的神话就此破灭了,意思是因此而失望。这到底应该失望吗?其实应该欣喜才对。没有民间艺术家、策展人的意愿,没有资本的介入,没有商业的操作,双年展还是个神话。一些人批评的前提还是认为它应该是个神话。笔者撰写此文只是想说,双年展并不重要,人家在威尼斯搞了几个展览算什么嘛,还不如在北京每个周末的展览数量多。我们甚至还可以再多搞些平行展,只要搞得好,回来卖钱也是应该的,至少这钱比被那些恶俗的美协主席、书协主席赚了要值得。
当代艺术的前途必须走出去,要和外部打交道,要把艺术拉到门外去,要把门外的项目引进来。如果我们要创造思想,就必须理性看待问题;要改变社会,就必须经历市场;要维系生存,就必须和外部交流。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人家到外国做了展览就是献媚于外国人而欺骗中国人。
笔者并不对很多艺术家和展览看好,只是真心希望他们能在威尼斯这个国际交流平台上比以前做得好,否则,那时笔者会将笔锋一转,进行不留情面地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