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张莹 通讯员 陈文哲
“城市化的问题”当代艺术展日前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十位中英艺术家通过影像、摄影、声音、装置等创作手法,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城市化各种问题的作品。展览由英国曼彻斯特艺术学院和广东美术馆共同主办。
城市变迁与历史留存
每一个地方和城市都有它自身的价值,但城市往往被资本左右、操控。无论我们再怎么反对城市化,它依旧会发生。当文化和记忆消失,我们除了记录,更应该反思,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应该在城市化中保存什么权利?在“城市的历史变迁”单元,来自英国的两位艺术家简和约翰的作品、录像《不均衡的领地》,展示了世界工业化模板城市——英国曼彻斯特两个地区截然不同的发展命运,试图昭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未来。
索尔福德码头在英国大力发展工业化过程中被漠视,顺其自然发展为今天全球著名的媒体城;曾经加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彭德尔顿经过几十年资本密集投资如今萧条冷清,不得不再次开发,希望借助邻居索尔福德码头的机遇重获新生。他们说,“资本在城市中流动,人为地导致地域发展不平衡,政府能否用公平的社会政策让城市按其特性发展?”
在这个主题,中国艺术家艾松的装置作品《崇高之后,不确定的坍塌》让我们看到城市因为工业化而变迁和消失的历史。他把城市中被拆毁的建筑重新构建在城墙砖和民房砖的废墟上。装置由200块铁丝网焊接出老北京城墙砖大小的形状,里面装着由现代民房拆迁后留下来的红砖。“老北京的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现代化、工业化的时代被拆除了,去除了祖宗留下的遗产与文化,民房被拆除以后用来建新的摩天大楼。作品是我对权利思考的结果,权利和民众意愿之间有很多矛盾,不断垒高的墙,根基不稳就可能会坍塌。”
我们能为后代做什么?
环保主题摄影作品《姜古迪如》表现了艾松和“绿色江河”志愿者耗时3个多月,历尽艰辛,用人力和畜力将192张婴儿床摆放在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5400米海拔的高处,每张床上覆盖着代表着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的国旗。拍照那天是世界地球日,蓝天白云冰川的美景之下,婴儿床显得渺小脆弱。“由于城市用水的不断扩大,在过去10年间,冰川后退了600多米。姜古迪如远在我们千里之外人迹罕至之地,却提供着我们城市命脉的水源。我们可以为它的日渐消逝、为我们的后代做些什么?”
同样的主题还有自由摄影师王久良的电影《垃圾围城》和数码打印《北京周边垃圾场示意图》。他表示,北京是现代化大都市,也是积累了厚重文化的历史古城,人口2000多万的巨大城市,每天生活和工作产生的垃圾去了哪里?2008年10月开始,王久良用了两年多时间,骑着摩托车走访了北京周边的400多个垃圾场。从作者在卫星地图上标出的位置,我们看到,整个北京已经被垃圾场包围。影片里,垃圾堆积如山,河面覆盖藏黑色的污染物,动物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很多画面都让人震惊。图片和视频提出疑问,超级城市是否也是超级垃圾场?
葡萄牙作家关注城乡平衡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沙漠化”。葡萄牙作家克里斯缇娜·胡德丽格诗系列摄影《人的墙》关注城乡平衡,以乡村人的生活为主题,一系列黑白人物照片记录了葡萄牙中部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教堂外等待星期天弥撒开始的一群老人,孤独地仰望天空的老人,这些老人将不久于人世,文化与记忆也将随他们的逝去而离去,照片采用黑白色调呈现了苍凉的氛围。在作品的最后,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试图引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恢复城市和农村在人口、生态的平衡,年轻的艺术家回到村庄创作,村庄致力于成为特色文化旅游地,人口和古老的产业再次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