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一位名叫托马斯的卢森堡留学生首次走进艺术家毛焰的肖像画中。此后十年间,托马斯成为毛焰创作的主要形象,也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标志。托马斯的稳定形象使毛焰获得了一个不断深化绘画方式的途径,在一个熟悉的符号中,艺术家获得了一种古典情愫的安全感。观者只有不断地沉潜与细读,才能品味出画家在具象形体中蕴含的抽象思考,以及冷酷压抑背后的暗潮汹涌。
如今,托马斯的形象依然延续,但十年不变的安静画面,似乎让毛焰产生了“不安分”的想法,近日他携《椅子上的小魔女》与《微胖的裸女》等新作在京亮相。与“托马斯”系列作品之前张狂的火焰色、暖褐色不同的是,毛焰的新作让女性形象首度进入画面中,通过同个地点与椅上对比描绘出模特儿的撩人神态与修长形影以及胖女人的团缩神情形象。同时,《献给戈雅的鱼头》等动物头像作品的加入,艺术家以此向对其影响颇深的西班牙浪漫主义艺术大师戈雅致敬。
在毛焰的肖像作品中,通过不含隐喻性的直观表达手法,揭示了刹那的静谧光芒并吸引人沉溺其中。他坚持以精神力量主宰画面,不断地随着时间流逝深入刻画同一本体的形象,并克制了恣意的伤感与情绪的表现欲,平衡出一种缓慢而从容的笔触张力。他透过富于个性的形象塑造与动态捕捉,来传达某种被记忆中的片刻所吸引的浅层氛围,并发展出淡化人物形象特性、从而专注于艺术的自我语言,呈现出既恢弘又靡遗的题材文本。著名批评家栗宪庭曾表示:“毛焰刻画了‘一个个表情正在消失的时代肖像’。”
同时,毛焰在作品中消弭了刻画对象外表的时代特征,而画面的灰调则体现出他对于漫长幽暗近代史的感受与体察。毛焰以自我个体的方式作为立足点,以独立的观点为基础,淡化与个人符号相关的意义,摆脱具有主观性的情感判断,以此避免为作品附加任何的符号意义与隐喻。毛焰常年对于相同人物题材的重复刻画,不但磨灭了照片的停滞性与平面化,并还原了现场的真实性与素材的生动感,展现出他个人内心对于形象的追求。毛焰单纯地维持着精神上的追求与模糊记忆中的追索,个人感受于时代色彩的基调之中,借由天赋的才华和感受力,在瞬间中体现出人类魂魄中的幽微光芒,呈现出安静而不张狂的独特形象。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图片由佩斯北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