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二十世纪的美术史被书写的时候,第一个被提到的是表现主义, 而最后一个被提到的则是新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与新表现主义,这两个流派主要的艺术家都在德国,巧合吗?
欧洲以及世界其它国家的一些艺术家也被归属为表现主义,略早一些的表现主义艺术家如挪威的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奥地利的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年)、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 以及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基本同期的奥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等。
“镶嵌”,强烈的装饰性,辉煌的色彩伴随着扭曲的人体,透出情欲并略带颓废的美,这是克林姆特的风格。但是德国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主要受到法国野兽主义与立体主义的影响,并具有自己强烈的特色。聚集于德国北方,基本都出生于普通家庭的“桥社”成员,代表艺术家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1880~1938),他们的作品对普通人寄予同情、表达对舞蹈的感受、惊讶于大城市的魔力并对此表达忧虑、追求各种艺术的融合与互相渗透;聚集于德国南部,以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为首的“青骑士”团体,他们的作品采用抽象语言,比之于可见的外部世界,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更感兴趣,希望给予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无论“桥社”或者“青骑士”, 对中国与中国艺术家来说,他们都是德国表现,中国以及中国艺术家在被压抑了几十年之后,也要表现,这应该是德国表现主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其影响最大的艺术流派之一的最主要原因。
继中国以及中国的艺术家认识了德国表现主义之后,兴起于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轰轰烈烈、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的艺术家如同与时俱进的及时雨。新表现主义重返绘画的怀抱,是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二十世纪自六、七十年代起席卷全球的观念艺术、波普艺术或者微小艺术的某种“逆反”,新表现主义的大师们如伊门多夫、基弗还在中国活动过,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们的作品也留下了他们对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理解表达的痕迹,如基弗带有毛泽东形象的作品,伊门多夫“70年代他曾属于一个崇尚毛泽东思想的党派, 被冠以“社会现实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名头,当时的东德还曾称他是“修正主义”,从这些名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极强政治性的艺术家”(百度百科),伊门多夫作为艺术家的经历、行为与形象很让中国艺术家羡慕与追随。
注释:对于本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本文只写姓氏,名与出生请见本画册艺术家名录与生平。
在落户中国的外国画廊中有时能看到一、二张新表现主义大师们的作品,但是新表现主义大师们多张作品一同亮相的展览还没有过。要“穷尽”新表现主义大师们的作品没有可能,如今新表现主义六位大师巴塞利兹、基弗、吕佩尔兹、A.R。彭克、伊门多夫、波尔克,其中的后两位已经离世,其余已经进入古稀耄耋之年,在一个展览中同时一睹他们的巨作,向大师们致个敬,显得非常急迫与珍贵,这是我们这个展览的第一个目的。本展览没有展出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是考虑到他曾经在中国美术馆有过个展。
本次展览的展品还有瑞士、葡萄牙、奥地利以及南韩当下呼声很高的数位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我们要提到的是,我们也获得了与新表现主义几位大师同时、也同样在二十世纪的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如1951年出生的瑞士艺术家卡斯特利的数幅精彩作品,让我们一饱眼福。
这次展览在有限的几位中国艺术家提供的创作自叙中,谭平写道:创作时会有“由衷倾诉的欲望”, 版画或者油画作为媒介与材质都不重要,线条、圆圈、形状单独本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心声“表达”他独有的绘画语言, 那一眼就能看出的、独属于谭平的语言,心领、神会则贯通到手、到笔触末端、到颜料尽头,看谭平若干年的作品,越来越达到了这个境界;杜春辉写道:“我的绘画为我的思想情感服务,我此时此刻所思所感,怎可能与别人相同,我的绘画自然不会与别人相同” , 这听起来未免有些古典与直白,好像摘自上个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青春少女日记,但是他的作品真正与人不同,比如他的《励练的风景》,则丝毫不是少女青春日记的味道了,浓厚的油彩将对现实的思考压住了底层的江南风景,似乎想“表达”家乡的江南风景是最深处、最基本的,但又在无可奈何离现实远去,而现实则是艺术家探索的怪圈与不规则形状,整个画面色调很暗,但又绝没有让人失去希望。从这些艺术家的自叙与作品中还可以领略到,表现与新表现和中国艺术家产生了强烈共鸣,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者说“表现”与“新表现”, 永远都是艺术与艺术家的一种共同人性需求。
如今我们处在二十一世纪,在新表现也“不新”了的时候,东、西方的艺术各自在怎样发展呢?新表现之后的对话将怎样进行?
这个艺术展,我们将它命名为穷尽。
言穷尽,因为不能穷尽。
苍穹广袤、宇宙无边、尘沙抖落、文化多元、艺术更新……
以有限穷无限,难也。
但是,我们仍然想:
表达理想,
表达努力方向,
表达志气,
表达穷尽甘来的渴望……
本展览同时也期待通过展出德国新表现主义之后乃至世界的当下艺术来共同探讨艺术的发展。其实,哪怕是在德国,已经被指出: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以及八十年代的新表现主义是典型的德国艺术,这简直已是陈词滥调。新一代的艺术家如作品在此次展览中亮相的米斯、施莱默等等,他们一方面表现出继承了传统,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与传统的断裂,新一代画家共同的特点是, 在摄影、观念艺术、行为、影像、多媒体很强大的当代洪流中,用自己的身心力量,重新恢复绘画性在当下的活力与再生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绘画的多元可能。
新一代的艺术家中不少是多面怪才,比如米斯,其创作领域涉及绘画、雕塑、装置、行为、海报设计等等。他的作品让人联想到多种艺术的印记——原始宗教壁画、图腾文化、都市涂鸦、摇滚表演、好莱坞魔幻片、行动书写以及意识流写作等。而类似的表达也出现在此次中国艺术家如王雷、康蕾、李学峰等的创作中,对话的前提是存在的。
所以,本展览研讨会的题目是:“对话新表现之后”, 即为“中国表现”, 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对话提供一个平台,这种对话与交流不是一次能“穷尽“的,而是无穷无尽,要不断对话,不断交流。 通过中国艺术家尚杨、张方白、谭平、孙国庆、李向明等十五位的作品,展示中国艺术家”穷尽“ 追求世界艺术之后的自我认识与超越,这是本展览的又一目的。
施莱默这位1953年出生于东柏林,如今在德国以及世界上受到极大认可的女艺术家,在东、西德合并之前有些与中国艺术家类似的社会政治背景,她提供给我们的生平资料中,个展是从1986年开始记录的,至今足足有一百个,参与的群展从1983年开始记录,二百多个,简直就数不过来,展览地域除遍布欧洲,如德国、荷兰、奥地利、瑞士、 西班牙、波兰….., 远至美国,近些年又至亚洲的韩国、日本、中国….., 在此我们对比一位中国同龄的应邀参展艺术家李向明先生,李向明先生1952年出生于邯郸,早年在部队做文艺工作,近三十岁开始有参加展览记录,李向明先生是一位勤奋的、文化修养很高的艺术家,也很注重自己艺术道路上的积累,生平记录下个展与参与的群展约七十来个,在中国相对比较已经很多了。
施莱默女士的个展相当一部分是由各个国家的专业画廊做的,画廊永远是好的艺术作品的第一线发掘者,画廊是美术经营实体,必须能运营,好的作品能卖出,画廊才能盈利,这意味着在欧洲画廊很活跃。另一方面,一位艺术家三十年的展览、参展生涯有三百多个个展与群展,自己是很难独立运作的,在此,德国或者西方规范的经纪人运作模式一定是中国可以借鉴的。
再举两个对比的例子,从我们获得的米斯的生平,没有他参加群展的资料,推测或者他根本不参加群展,米斯的生平列举了2005至2012年涵盖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如奥地利 、比利时、丹麦 、希腊 、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日本、俄罗斯 、英国、加拿大 、印度 、荷兰 、瑞士、韩国、斯洛文尼亚等为他举办的50多个个展。我们拿尚扬先生与之比较,尚扬先生被邀请参与各种重大群展,其数量之多、所至国家之广,在中国首屈一指,也非常让人瞩目,但是从提供的资料,个展数量则相对少。
在我们的展览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的时候,很高兴布克哈特·黑尔德 (Burkhard Held)先生能加盟我们的展览,他曾担任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热情支持柏林艺术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的交流与合作。有意思的是,他的展览生平向我们提供了一份列表画廊展览清单,他在众多资深画廊的众多个展,让我们马上联想到谭平先生在红门画廊以及不久前在美丽道的个展。但是中国真正有实力、运营健康的画廊太少了。
在此我们看到中国与德国美术领域的内在差距与不同。
中国是当代全球架上绘画数量上的最强国,现在以及今后质量上也应该会越来越强,
这种状况至少还会延续五十年,因为现在三十、四十岁的人已经停止不了绘画,并难以转变方向,更年轻的一代由于教育体制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仍然除开绘画之外很难进入其它领域。
中国地大人多,欣赏作品的人应该越来越多,能买得起作品的人也应该越来越多,艺术家能创作出好作品,欣赏者能感应,收藏家越来越多,这是“穷尽”的另一种期待,正如巴塞利兹的作品将人物与世界倒过来画,我们画册的设计把“穷”字倒过来了,中国曾经穷到头了,尤其是艺术曾经“穷到头了“, 一个艺术繁荣的年代已经在慢慢到来,但是仍然须要社会与个人多方的努力。
展洲国际艺术区、展洲国际艺术馆立志成为高端国际交流的平台,值此开园之际,以其雄厚实力拨出巨资,出品了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展览,并立志把这样的展览持续做下去,把“穷尽”、“展览尽“ 世界当代艺术、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理想,我们深感欣慰,作为策展人,在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里努力促成这个展览,实现中国美术界三十年来久盼的一个愿望,是一个机会也义不容辞。中国有句成语叫“瑕不掩玉”,意思是说一块玉石总归是玉石,即使有些瑕疵还是很有价值,希望展览的意义大于它的些微不足,由于时间仓促,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诚请各方专家谅解与指正。我们不应该停留在项目仓促上马的状态,今后一定要向更高品质展览迈进,提前做好准备,做出预算,联合中国以及世界各界,共同打造“穷尽”世界当代顶级艺术的顶级展览。
衷心感谢柏林秀瓷画廊(拥有北京、首尔分部)廊主秀瓷先生的参与和支持,凭借他三十余年画廊生涯的阅历与人脉,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如此数量的展品,我们不受拘束、干脆利落的行事风格一拍即合,合作相得益彰。衷心感谢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美术馆提供作品,特别是馆长贝娅特•莱芬莎特博士还为此展览画册撰写长篇学术文章,她的文章与易英老师百忙中赶出的文章也遥相呼应, 让展览观看者能更深理解德国表现主义与新表现主义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还有数位私人也不畏遥远路途,将自己的收藏慷慨融入展览,此处恕不一一列举姓名。这种佳作共欣赏的境界在中国尤其需要弘扬。
本展览也希望提供给其他艺术批评家、收藏家以及观众一个共有的大平台。
黄 梅 展洲国际特邀策展人 德国艺术与教育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