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
关注事件:国家大剧院新添装置艺术品——不锈钢制的《古戏台》
核心观点:它既不是纪念碑更不是神位,但它却是以现代工业化的材质在标榜着“不朽”,这真的是一个现代艺术哲学中的悖论。
上周六,国家大剧院里添了个新物件——装置艺术品、不锈钢制的《古戏台》,有着600年历史的中华瑰宝昆曲艺术,在这座白晃晃、亮闪闪的实用尺寸大小的仿“古戏台”上,两位昆曲演员舞姿曼妙、唱腔优雅、声情并茂,却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诡异感——仿佛,这“不朽”的古老艺术,成为了一件不锈钢仿“古戏台”装置秀的组成部分。作者以不锈钢的材质寓意“不朽”,但总会让人想到蜡像馆中的那些名人蜡像和博物馆中坚不可摧的展柜……
这件实用尺寸的《古戏台》其实是大剧院水下走廊东展厅中正在展出的《小中见大话戏台——国家大剧院藏戏台模型展》中唯一一件“艺术品”的比例放大,也是这个展览中最难看、最不讲究样式、最没有造型和材料审美的一件,当然也可以认为是最具现代意识、最反传统且延续传统的一件“古戏台”。
很难想象,在这样“粗俗”材制的不锈钢《古戏台》上,精致典雅的中华古老艺术就可以得到“不朽”,它既不是纪念碑更不是神位,但它却是以现代工业化的材质在标榜着“不朽”。这真的是一个现代艺术哲学中的悖论。
还记得几年前,欧洲的马奈歌剧院邀请中国装置艺术家张洹为古老的巴洛克歌剧——亨德尔的《塞魅丽》执导。张洹用一幢明代庙宇的全部木构,以“恐龙骨架”式的审美,重新诠释了这部讲述古希腊神话的巴洛克歌剧。这部歌剧制作也曾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惊艳亮相,刺激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在人们为古老的巴洛克歌剧在世界的东方获得精神上的“新生”而感到欣喜若狂时,却很少会意识到,装置艺术的本质和装置艺术家们的内心追求——一切都只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工具和素材。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欧洲的歌剧院为巴洛克歌剧制作,亨德尔和他的《塞魅丽》也仅仅是“厨师”张洹一道菜里面的一种原料而已。曾经有人欣喜地“发现”,可以邀请更多的装置艺术家来执导更多的经典歌剧,但他们却没有发现“依附”于古老艺术的现代艺术家们,最终做出来的“菜”根本就是另一道菜,在他们的观念中,你的艺术经典和传统已经不再重要,甚至仅仅是他盖房子的一块砖一片瓦而已。
《古戏台》的思维其实与张洹异曲同工,但制作创意和逻辑更粗陋。我知道,国家大剧院并不会让这个装置艺术品成为真正的“古戏台”,我也不担心这个“不朽”的“古戏台”会让中华瑰宝变异成为新物种。大剧院其实是与这位“装置艺术家”,一起完成了一场跟大剧院靠谱的装置艺术新奇秀。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天的大剧院在艺术思维上相当开放和新潮。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把这么个“怪物”常年留在大剧院里“作秀”,最受益的倒真不一定是我们的中华古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