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近日以天价成交引争议
文、图/记者郭晓昊、林琳
10月8日,香港苏富比秋拍落幕,总成交额为41.9亿港元,刷新了国际拍卖行在亚洲的最高总成交纪录。其中,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成交,创造了亚洲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在经历了去年的“滑铁卢”后,当代艺术真的“咸鱼翻生”了吗?尽管艺术家本人否认“做局”,但各方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有人更直指拍出天价或因存货过多的庄家急需清仓出货,才有了如此疯狂的场面。
疑问1
中国当代艺术“天下第二”?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间,全球艺术市场缩水至80.92亿欧元,同比跌2.4%。不过,全球当代艺术市场却出现15%的增长,首破10亿欧元大关,达到10.47亿欧元。根据法国艺术市场专业统计机构Artprice公司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当代艺术市场“逆市上扬”、发展迅猛。其中,美国成为当代艺术的头号市场,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和英国。分析报告指出:“在全球艺术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当代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说明这一市场已日渐成熟,虽然该市场目前只在全球艺术市场中占有13%的份额,但其重要性已被确立。”
此次苏富比香港秋拍似乎给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记者观察发现,除了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创纪录地拍出1.8亿港元外,赵无极、刘野、潘玉良等十位艺术家也分别刷新其纪录。其中,赵无极的《15.01.82(三联作)》,以8524万港元成交。“今年上半年赵无极去世时,我们就预测他的作品有可能在拍场上破亿元。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算太乐观的情况下,这次的表现已经令人惊讶,没想到却被曾梵志抢去了风头。”
一位参加了现场拍卖的业内资深人士直言,此次秋拍的结果有些让人看不懂:“很诡异,尽管此次是香港苏富比40周年,他们会竭尽所能把成绩单做得漂亮些,但我觉得此次上拍的当代艺术作品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国内艺术投资者和收藏者的品味,国内市场的主流板块仍旧是书画和陶瓷。拍卖结果出来后,很多网友表示看不懂这些画作的价值,那么这些无法赢得国内口碑的艺术品又如何能对外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他认为,要说中国当代艺术“天下第二”还为时尚早,“但遗憾的是,接下来许多拍卖行都会以苏富比出现的天价为标杆,市场可能再次涌现泡沫。”
疑问2
庄家借机出货
的重要信号?
在经历了去年秋拍的“黑色星期天”后,当代艺术板块一度一蹶不振,市场的确需要一针强心剂,而“曾梵志破亿”恰好在这时出现了。曾梵志的画作凭什么卖到这么贵?在许多行家看来,他对市场很敏感,也懂得向资本借力,在自己的作品被广泛展览、传播和收藏后,渐渐获得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认同。在经纪人的不断推动下,其附加值不断累积,最终成为屡次刷新纪录的“风向标”。尽管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圈内人仍然用“震惊”和“不安”等字眼表达自己受到的强烈冲击。“突然发现,这张画可以换香港嘉德夜场的整场拍品,各种宋代书法,石渠著录的清宫书画,各种玉玺、青铜器、漆器、玉器,还多出来4000万港元,艺术市场真神奇!”
“与其说艺术市场神奇,倒不如说资本的力量能够翻云覆雨,化腐朽为神奇。”行家孟先生分析称,自从当代艺术走下坡路后,当代水墨的日子很好过,那么手中持有当代艺术作品的人必然要反击,“到了这个层面,已经是资本的博弈而非个人的投资收藏了。”青年油画家熊斌则把该事件看做是庄家借机出货的重要信号。“造出惊人的天价,无非就是想让更多人打消疑虑、停止观望、进场接盘。有了1.8亿港元的作标杆,外面500万~1000万港元货的空间就充分了,自然很好走。”他将此看做是庄家的惯用手法:“境外屡出天价,境内制造蝴蝶效应,老‘四大天王’就是这么炒起来的,而新‘四大天王’中也有曾梵志的一把交椅。”
广州美院教师吴杨波及其学生在苏富比秋拍期间调研时对比几家拍卖行上拍的曾梵志作品后发现,嘉德(香港)的那件成交价仅800多万元,苏富比这边则是天价。“就算两件作品重要性有差距,但真的会差这么多吗?此外,苏富比推了七件拍品,都是尤伦斯的藏品,成交价都差不多翻了一番,而同场其他拍品的涨幅都在20%左右。就算是经济回暖,成交价比估价高20%左右算是比较正常和乐观的,为何就这几件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展望:
当代艺术≠名家+天价
一个正在创作高峰期的艺术家,他的画作价格还会“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吗?难道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写照吗?实际上,苏富比自身的一些推广动作间接推翻了这种观点。上个月,苏富比曾派讲师赴杭州开坛授课,内容是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据悉,课程内容既上溯至“五四”时期,也涉及了版画等传统艺术形式,还包括一些利用视频、动画等展示的混合艺术品,许多新一代富豪喜欢这种看起来很酷的东西。资深评论家梁晓新也表示,苏富比、佳士得垄断了许多超级富豪的客户资源,但广大中产阶层的收藏趣味完全可以去引导。
其实,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正在细分,收藏者的趣味也在细分。藏家黄女士认为,今后新兴富裕阶层的审美取向或许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风格的当代艺术。“中国的顶级富豪跟国外的顶级富豪较劲争东西,结果自然是猛烈地膨胀,这是不真实的,而我们只买自己喜欢且价钱合适的东西,这样也不会让外国人认为我们总是‘人傻钱多’。”
吴杨波表示,如今走红的这些文化符号相对已经过气了,“今天我们更应该呼唤和发掘一批新的当代艺术,把它们当成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需要,可这些屡创天价的东西并未做到这一点。”